我是秦川,我时刻都在搜集灵感,而灵感这种突然出现的东西就得立马写下来,因为这种突然爆发的想法很容易被记忆遗忘,尤其过后时间你的情感度也下降就无法再完整的表达那种感受。
所以普通人和文人其实都是一样有灵感,只是后者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把灵感写成文字。
此前我看过很多故事都是讲一个人为了救赎自己的罪孽,救赎自己内心的愧疚便用死相逼自己,这样真的显得尤为轻视生命。
如果你用生命去救人也是一命换一命给予别人活着的机会,这种为了良知无私的呵护别人生命我是中立的,但如果你说你因为意外因为自己犯下的错误就要选择自杀去毫无价值的死亡,这点我是极力反对。
佛教里救赎一定是一种大度的宽恕和放下,真的要救赎自己的内心谴责,你首先要学会去重视生命的可贵,如果在你很重视的态度情况下依然发生生命的意外,那我只能说那个生命可能只万物运动的注定也是客观的随机。
所以佛教想告诉大家不要太在意自己哪天会面临死亡,因为只要你不想死,死亡出现了你也是注定躲不过的,这时你就要学会无欲无求,当你看淡死亡这个词你就自然不会去在乎结果了;这不代表你也看淡活着这个词,你看淡死亡是为了让你更好的活着。
如果你救不了自己的内心那你必定走向死亡,因为一直想着痛苦的事情还不如用外界去克制你的思维,那就是死去才会让人完全轻松。
所以佛教就是表达放下不愉快放下痛苦,活着还没过完还没到命运剥夺你的机会就不要轻易扔掉活着的机会选择死亡。
而很多绝望的人误解了这个意思,把后面一句死去会很轻松看成了重点,活着因为你内心背负着罪孽和压力,同样你选择死也背负着不负责任和不在乎别人感受的良心谴责。
你的死去让爱你的人痛苦绝望,让思念你的人也愧疚不已因为没有阻止住你的轻生念头让这种罪孽因果循环。
而你不顾一切的解脱也没顾忌正在跟你一起分担压力的人或者需要你的人他们的感受,死确实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死也同样与活与世隔绝,死去的你无法再与活着的世界有任何能动性,我不知道有没有鬼神,但至少我的世界里死去的那些人没有再能对我活着的世界有任何动作性的影响,你的影响永远成为历史,只能被人铭记,你的动作也永远停留在死去前,死后不再对身边的人有任何帮助,所以你继续活下去才是一种真正的救赎。
你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时刻反省自己还要时刻去做更多的好事去偿还你的罪孽,这才是救赎这才是真爱生命来之不易的可贵。
什么是良知,书本和老师说的实在空泛又含糊,拿着那些客套话没由没底的讲些人要有与生俱来的良知,说的太套路会显得阴谋,当我换个角度再思考良知这个词汇,我觉得我逻辑性客观性都得到很大的扩散。
生物的生命本能就是恐惧死亡,当遇到有任何威胁到自身生命活动的情况下,比如化学反应,物理变化,造成对生命影响的损害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疼痛、排斥、身体条件反射、思维判断。
这样说来生物怕死就是为了维持生命继续正常的运动,而对于高级的人类来说维持生命正常的运行就措施高级很多,我们甚至逻辑上就能判断到怎样会有这种危险性而有思维去高智商的避免。
群居动物的人类在历史长期以来的进化,环境上形成很有次序的人类社会,思想上也形成一套道德文化理论。
怎样真爱自己生命,我们不仅要避免客观世界带来的威胁还有同类欲望带来的威胁。
如何消除人**望就是达成系统化的共识,我们用价值条件去交换,我们知道生命来之不易同样要传播思想告诉大家的生命也来之不易,我们想要对方爱护自己的生命就得告诉对方我也爱护你的生命,等价交换才成为良知本质根源。
所以善良过了头同样愚蠢又轻视生命,所以便有通俗易懂的台词,懂得保护自己,懂得爱护他人,同时懂得不被他人伤害。
可是人性太虚伪,他们需要含蓄好听不失感情的词汇来掩饰真理的机器性,这也是人性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为了制造这种等价交换,我们用良心的谴责和愧疚来引发他人对良知的思考,正常人都会害怕伤害他人会得到报复,会得到他人的谴责,这种谴责可以来自家庭大则是社会。
人性更在意的是形象和尊严,这是群居社会必要的条件,也是社会对你的认识。
而同样也有那种真的不在乎这些的人就是要损害利益的坏人,于是人类又创造法律,让你更加坚定的明白轻视别人的生命也同样对自己生命利益造成影响。
这样你才会怕不履行良知会得到下地狱般的生活。当然这样说只是单纯从理科性的逻辑上去分析良知这个词汇,不代表你可以当良知是虚构你应该执行,除非你不想当人了。
或许有一天会有那种不是人的世界出现吧。大家好,我是秦川,用造物者角度看世界,非常奇妙又理科癌,造物者不是人,所以你千万别当造物者,说这么多我只是想文艺复兴一样歌颂人性与自由。
历史会过去,也永远不会过去,经典时刻会再现,就像你留的中分又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