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嬴渠梁与公孙殃在王宫书房中长谈了三日,三日内两人未迈出书房一步,秦孝公也不朝会,一切国中之事皆交由甘龙出来。甘龙虽然把持朝政,但心思缜密的他也从孝公这几日的动向中发现了些东西。
这日,在栎阳的士族长者纷纷来到甘龙府邸,名为恭祝甘龙寿辰,实则探听国中消息。要知道孝公多日不问国事,却和一魏国学子在宫中密谈,这本身就是一件波动众人神经的大事,而大家公认威望最高的甘龙自然成了众人依靠的大树。可众人没有想到的是,甘龙却以身体不适为名谁也不见。被拒之门外的众人心中纳闷却也不敢硬闯,最后只得三三两两的离开了甘龙府邸。
甘龙在府中花园躺椅上微咪着双目,这时其子来到身旁低声道:“父亲,他们都走了。”甘龙没有睁眼只是微微的点了点头,在他看来这群士族都是些只顾眼前利益的白痴,甘龙心里明白这些士族在担心什么,可现在这个时候君上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救秦强秦,这些士族只要有谁能有真正救国强国的办法还需要担心什么,如果没有就算是再怎么样也会被撵的粉碎,现在谁要是想要妨碍秦国的强国之路那无疑就是同整个秦国为敌,君上会毫无顾忌的挥舞起手中的屠刀,只要能救秦强秦,哪怕将这秦国变成人间地狱。
甘龙睁开眼睛深吸了口气,从这栎阳的空气中甘龙嗅到了一股味道,一股带着些血腥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甘龙望着远方天空自语道:“要变天了。”说完便转身回房去了。
当夜,宫中内侍来到甘龙府中告诉甘龙召集各大臣明日朝会。第二日一早,甘龙便来到王城,众位大臣见甘龙来了纷纷上前问好,私底下也想从甘龙那里打听孝公书房密谈三日突然朝会究竟会是什么情况。可甘龙只是对众人微微点头,对于朝会之事却一句话也不多说。众臣来到大殿之内,便三三两两的低声议论着。孝公来到殿上众人纷纷叩拜,孝公也不多话直接道:“今日朝会只有一事,我大秦幸得先生公孙殃,我嬴渠梁将用先生之策变法,想听听各位的意见。”
甘龙上前道:“君上,不知公孙先生打算如何变法?”孝公命人请来公孙殃,公孙殃上殿听闻甘龙此问后道:“立国君、官府之威信;废老秦人与奴隶家奴之区别;从新划分土地使得人人有其田;重赏罚之制度人人平等有功赏有罪罚。”大夫杜挚忙上前反对道:“君上不可啊,如用公孙殃之言变法,乃是违背祖先法度,不孝啊。”众多大臣纷纷起身复议。公孙殃微微一笑道:“众位,殃敢问各位秦何以对抗天下诸侯?”大夫杜挚道:“我秦军勇猛无敌,我秦人同仇敌忾。”公孙殃怒道:“秦军勇猛天下皆知,可如今府库里有多少军资?我告诉众位,如今秦国府库空虚。别说对抗天下诸侯,就算一战恐怕也是无力。秦国土地荒废过半,可百姓却吃着野菜过活,这是为何?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秦国哪家没有男丁战死沙场,可由于他们的身份地位原因没有战功,无法进爵。如此长久下去还有几日拼死杀敌,难道就靠你们这些老士族吗?你们全族而动,能有多少人马,能抵挡几国之兵?”大夫杜挚被公孙殃问的哑口无言,偷偷将目光转向甘龙,却发现甘龙微闭双眼。孝公见众人不再说话便道:“众位还记得那句歌谣吗?‘悠悠老秦共赴国难’,如今我大秦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我知道秦国变法必定将影响大家的利益,但只有变法才能立我强秦。我嬴渠梁在这里向众位保证,你们失去的终有一日我会还给你们,你们之会越过越好,秦只会越来越强。”甘龙上前拜道:“君上,老臣拥护变法。‘悠悠老秦共赴国难’。”见甘龙表态,众位老士族也再没有人说话。孝公环顾四周见无人说话便道:“好,我嬴渠梁在此谢过诸位了。从今日起公孙殃权权负责变法一事,景监辅助。”随后从身上解下佩剑,双手交给公孙殃道:“此乃历代秦公佩剑,从今日起便赐与先生,如有危害阻拦变法之事之人先生可凭此剑杀之。”公孙殃双手接过秦公剑高高托起道:“殃谢君上。”公孙殃在秦实施变法从此便走上正途,但能走多远却没人知道。
朝会散后,众大臣不约而同的来到了甘龙府中。入府坐定大夫杜挚忙道:“大人,今日朝会大人为何一言不发为何不阻拦变法之事?反而要支持那公孙殃?”甘龙喝了口茶道:“众位难道没看出来吗?公孙殃只是个幌子,要变法的是君上。前翻函谷关换地一事君上就对我老士族多有不满,如今再发对变法岂不是自寻死路。”大夫杜挚急道:“这大秦天下是先祖共同打出来的,他嬴渠梁敢拿老士族开刀不成。”甘龙摇了摇头道:“他有什么不敢的,现在秦国的情况没有人比他自己更清楚。外有强敌环顾,无时不想灭了秦国,而现在秦的军力根本无法应对。不变灭国变则报国,公孙殃说的没错,君上也看的清楚。别说是你我的私利,就算是让他拿出半个秦国去,只要能变法只要能强国他都会去做的。”众人沉思半晌道:“那大人打算如何处置?”甘龙想了想道:“让他们去闹吧,这条路并不好走啊。我等还需隐忍,等待时机拨乱反正。”
公孙殃深记师父鬼谷子王蝉临行是的交代,朝会后便发布命令:第一对外封锁秦国变法的一切消息,不能让别过知道秦国变法的情况更不能让别过发现秦国的崛起之心;第二颁布《垦草令》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