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张璞也有听人讲过,凉州府有一寺一庙。寺为香林寺,庙说的就是三官庙,而三官庙的规模和它的盛名更是远胜香林寺,每逢三元节香客如织,木鱼声声,经韵琅琅,香烟缭绕,日日不息。
张璞一见之下,果然不凡。
三官庙位于铁柜山山腰处,山脚下有零落的村舍掩映在绿树丛中,小河穿过山涧蜿蜒地流经村落,一条树木遮荫下的小路直达庙门,自有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幽静美。
在知客僧的引导下,张璞拾阶而上,一边听知客僧将三官庙的来历娓娓道来,与《虚空杂记》中所述一般无二。
整座庙宇有前殿、正殿各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合瓦元宝顶,次间前吞廊,如意石阶十三级,后院正殿前,设青沙岩制浮雕龙纹圆形花坛一座,由数块拼砌而成。
殿顶高三尺,两端翘起,宛如鹰翅;中间砌有一狮,狮的两边各有一条巨龙,相向昂首,与狮共舞,静心听之,隐约传来狮吼龙吟之声;殿顶两侧挡潲上面,各塑有巨龙,其姿态扶摇直上,犹如潜龙腾渊,神韵无比,蔚为壮观。加之正门、桂子周围上的画龙,整个一派龙狮群舞的壮观场面。
此时夕阳渐下,落日的余晖下让整个庙宇镀上了一层金色,远远看去仿佛佛光普照一般。行在此间有一种涤尘之感,让张璞不由对自己将行之事有了几分犹豫。
夜了,看着床上熟睡的儿子,与小珠子规律的呼吸声相反的是张璞此时正在心里天人交战着。
去,还是不去?做,还是不做?
最后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张璞紧了紧靴筒,蹑足向最大的一间三元殿行去。
白天已经从知客口中得知了夜晚此殿无人值守,所以张璞大着胆子推开门就走了进去。
殿内香烛长明,香案后最大的三尊像正是那三位天官。中间三绺长须,面容慈祥,红袍玉带,手持如意者是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微大帝’,其他两位天官左右而立。除了三位天官,还有诸神将、侍女等彩色塑像十一尊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再次确认了周围没有人后,张璞径直走到中间的天官像前。离开香林寺后宅男心里隐约有一种不成熟的猜测,来此的目的正是为了验证这个猜测。
上下打量一番,最后选好了一块地方,张璞拔出靴筒内的匕首像天官的手臂探去。
“阿弥托福,施主此举莫非是要弑佛不成?”
一声佛号在身边响起,如雷音一般,将张璞惊的魂不附体。转头一看才发现身后立着一人,却是白天引自己上山的知客僧。
他盈盈的笑着,那笑容却让张璞有些不寒而栗的感觉。心道,要不能自圆其说的话看来今天要离开这座寺可就难了。都说少林寺里最厉害的是扫地僧,这个知客僧可也小觑不得。就凭他无声无息接近自己的这个本事就断非自己能项背的。
这时突然灵机一动道:“非也,恰恰相反,我正在礼佛。”
“礼佛需斋戒、沐浴、静心、绝欲,且向来只闻那三叩九拜之礼,施主这持刀登桌之礼却是从未见过。”知客僧笑容不减。
张璞心道‘现在不是见到了吗?’嘴上却不敢这么说,开口道:“和尚有和尚的礼佛之道,方外人有方外人的礼佛之道,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和尚未曾得见也在情理之中。”虽是顺口乱编,这几句话却说的顺溜之极。
“哦,然和尚之佛在佛堂,则方外之佛应在方外才是,施主又来这里礼的那方佛?”知客僧开口道。
轻描淡写几句话就让张璞落到了下风,宅男在心里喊了一声好,嘴上却不肯示弱。跟了一句,“敢问和尚,佛于佛可有不同?”
“施主此言甚妙,世上多有曲解的经义,却独见不二的佛祖。”知客僧看来也是打机锋的老手,论起道来张口就来。
“那我再问和尚,你礼的佛何在?”说到现在张璞心中的惧意大减,要是这和尚真要动手话早就动了,何必跟自己唧唧歪歪到现在呢,所以现在编起这些混话来也是随心所欲自然之极。
“在心。”和尚的回答不出宅男所料。
张璞又追问道:“那和尚心里的佛可是这些个泥胚?”说着将手指向殿里的塑像上一挥。
知客僧略略顿了顿,用饶有兴趣的表情看着张璞道:“是又不是。”
张璞有些明白和尚的意思,却也不直说出来。续问道“莫非和尚说不清?”
“说不清。”对张璞这句有些揶揄的话,知客僧回答的自自然然,不带一丝烟火气。
张璞很清楚自己现在已经有些狡辩了,可到如今也只有强撑下去。又续道“和尚可知为何说不清?”
知客僧盈盈笑着道:“正要请教施主?”
“因为和尚的佛并不是真正的佛,和尚的佛其实是和尚自己而已。”如果开始张璞只是敷衍一番,寻求脱身之道,现在倒有了几分游戏的乐趣,说起话了也有了几分轻狂之意。
知客僧这时不再急着答话,却拉过一个蒲团坐了下来,又指着身旁的蒲团做了个请的动作。
张璞这才从供桌上跳了下来,活动活动腿脚,将匕首收入靴筒,然后一屁股坐在蒲团上。
和尚微微颔首,这才示意张璞继续讲下去。
张璞只好硬着头皮道:“和尚的佛在这铁柜山上,在这三官庙里,在这件殿里,在这些泥胚里,却不知道真正的佛不在这里,不在心里……”
“在何处?”和尚突然声音提高了许多,因为两人相距很近所以震得宅男的耳朵嗡嗡作响。
心道,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当头棒喝不成。
心里想着,嘴上却不慢,开口道:“在路上。”这本就是张璞早在心里想好的说辞。
“何谓路?”宅男明白此时的和尚可不是钻牛角尖,而是在以一种论禅的方式和自己说话,也就是传说中的打机锋,辩机巧。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在佛教中对经义禅理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因此就有了讲经论道打机锋的来历。
“路就在脚下”。说完这句宅男突然有种飘飘若仙的感觉,仿佛自己成了那个作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著名论断的和尚一样。
“和尚受教了。”知客僧向张璞行了一个合十礼。
做完礼,宅男突然觉得和尚身上的气质和之前有了些不同,具体如何却又说不出来。
(注:本文关于三官庙的描写摘录了我国部分庙宇园林建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