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道:“这么多书,你是如何带过来的?”
刘惜君给崇祯添了一杯茶:“自然是我自己带过来的。”
“你一个女子,带这么多书千里迢迢到这里,不会觉得很累么?”
“公子说笑了,只是背一些书来而已,而且这一次我是有朝廷安排的马车的,相比去年我从陕西一路走到北京,走足足三个月,要轻松不少。”
“看来刘大人是一位爱书惜书之人。”
刘惜君看着崇祯,她双眸明亮有神,清澈无暇:“读书可以让人心里踏实,当今陛下也说过,求我,求真,求变,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人生乐趣之一。”
崇祯大感欣慰:“北京大学有你这样的学生,大明未来有望也!”
刘惜君道:“在下学识尚浅,还需多多磨练。”
张凡心中更是欢喜,北京大学校风淳朴,学生勤学好问,现在大明正是用人之际,人才于他来说,便是良药,是最宝贵的。
刘惜君这样的人出身贫寒,身为女流,在明朝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地位本身不高,尚且还有如此志向。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还有千千万万贫寒出身的人,也渴望像她这般,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他人的命运。
他们的命运改变了,大明的命运也就改变了。
中华乃天下人之中华,中华之崛起,非张凡一人能及,乃天下两万万民众勠力同心。
今日北京大学有唐子陵、魏清欢,有如刘惜君,明日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太原大学、济南大学亦有青年才俊砥砺前行。
各地大学一旦建成,假以时日,人才必将迎来大爆发。
不过,人才之用,必然还是要与实践相结合。
见识广不一定能走远,但想要走远,一定要见识广。
朝廷未来开海,重商,征西,重开丝路,与万国争霸,便是带着大明的人才去见识这个世界,去吸收这个世界所有优秀的一面,为大明所用。
崇祯心下好奇,又问道:“在你们北京大学学生心中,当今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说到当今天子,刘惜君眼中的光芒更明亮:“今上乃旷古未有之圣明君主,自他登基以来,革旧鼎新,万民敬仰。那些儒生总是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儒生轻浮,无一人真正去做,而当今陛下,却身体力行。”
“新政乃庙堂新声,万民之福,纵天下反对者***,亦重若泰山,雷霆之威,泽恩四海。”
说到此处,刘惜君似乎顿生几分豪情:“所以,你问我当今天子是什么样的人。天子是一位想要改变这个世间,有大智慧、大毅力者,他一定能够完成前人都无法完成之壮举。”
张凡自己听了都有几分嘚瑟起来了。
卧槽!
原来我自己这么牛逼吗!
便在此时,外面进来了一些人,都是村民,还有之前崇祯遇到的挖红薯的父子。
“刘大人,眼下那些人都死了,想来知县大人很快便会知晓……”
刘惜君道:“诸位放心,我会上奏朝廷,新政乃陛下亲自昭告天下之政,谁都不能违反新政,诸位尽管好好收粮食,有任何事,我来顶着。”
“谢谢刘大人,刘大人真是好官啊!”
“谢谢刘大人!”
“……”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的。
崇祯站起来道:“乡亲们,若是那张老爷真的来了,也不必怕,既然朝廷颁布了新政,那便是天宪,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如刘大人这样的好官到地方上。”
那个挖红薯的小孩好奇道:“大哥哥,什么是天宪?”
“天宪就是天子颁布的法令,谁都不能违反!”
“那天子知道我们这儿吗?”
“知道,当然知道,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地方,新政就像天空的太阳,有阴云想要遮住它,但是,阴云终会散去。”
崇祯继续道:“大家放心大胆去种田,去收粮食,按照新政去交税,如果有人想要接机让你们多交税,放心大胆去告状,知县衙门不审理,就去南京城,王法为民!”
大家都被崇祯这话说得一愣一愣的,即吃惊又兴奋。
连一边的刘惜君也感觉热血沸腾,不由得诧异这张凡说话十分有感染力,仿佛他一直都是高高在上对所有人讲话一样。
仿佛他一声令下,就有无数人应该前赴后继一样。
“大哥哥以后我也要和刘姐姐一样去北京大学上学,可以吗?”
“可以!当然可以,好好学习,考北京大学!”
“刘大人,张公子,我们在外面准备了一些吃的,是我们的心意,这边请。”
刘惜君也不客气道:“请。”
看得出她和这里的村民都非常熟了。
深秋的晚上其实已经很冷了,不过村民们烧着火堆,倒是暖洋洋的。
大家烤着红薯,锅里还有热米饭,还有人把自家的鸡杀了,又有人拿出了好几年不舍得喝的酒。
“张公子,刘大人是咱们家里的希望,今日多谢你救了她!”
“举手之劳,举手之劳。”
骆养性在一边看着皇帝坐在那里和这些村民一起有说有笑,不由得有几分恍惚,那真的是平日在朝堂上威严的皇帝?
崇祯心情是大好,他今日是切身感受到了应天府老百姓对新政拥戴,并且亲耳听到,亲眼看到。
不过,他也亲眼看见,地主们的势力依然还存在,他们在南直隶的狂风暴雨中,有的被清除掉,但有的却躲避起来。
他们在等事态渐渐平缓下来,然后用钱来打通关系,重新回来。
地方上的旧势力也并未全部清除,在妥协之中,有不少人伪装起来,也在等待局势的平缓。
其实这个阶段的局面,也是必然的,毕竟大明朝太大了,而南直隶的清洗太快,太快就会有大量的漏网之鱼。
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想卢象升整顿庐州府那样彻底。
等到了夜深,大家收拾收拾也都各回各家,要睡觉了。
那么问题来了。
大家开始争论一个问题,崇祯睡哪儿?
“要不睡我家去?”
“也不大合适,大家家里都有人。”
“要不咱将后面的牛棚收拾一下。”
刘惜君道:“张公子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怎么能让张公子睡牛棚,要不张公子睡我那里,我去后面的牛棚。”
有村民接过话笑道:“咱看张公子与刘大人挺般配的,要不成了婚算了,这样就可以住一起了,张公子还可以留下来和咱一起。”
“诶,你说的很有道理!”
“咱看张公子与刘大人也挺配的!”
“张公子,刘大人是个好姑娘,真的,我用人品担保!”
“张公子今年可有婚嫁?若是并未婚嫁,就娶了刘大人吧,刘大人一介弱女子,在咱们这里辛辛苦苦教咱们种田,宣导朝廷的新政,还教孩子识字读书,挺不容易的。”
村民们用他们最朴实的想法,开始劝说崇祯,像极了后世那些催婚的长辈们。
皇帝一时间竟然不知该如何作答,一边的骆养性等人看到这场景,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卧槽!这帮人居然给皇帝说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