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在沈令玥及笄礼的前一日,薛宗平从学馆请假回来,看到她在书房中四处翻书,便问她何事。
沈令玥见他回来,也不招呼,只继续翻着《易经》:“我要给自己取个字。”说完她又往外看了看,压低声音说道:“我阿耶给我取的字甚是女气,我很不喜。”
薛宗平听了只笑,他拿起扔在一旁的《山海经》翻了翻,笑道:“阿姐,你的学识不长返降了呀!”
沈令玥见状,夺过他手中的书,气道:“去去去,不帮忙就是了,还在这里嫌东嫌西,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薛宗平却不走,只道:“阿姐,我给你取个字,你看如何?”
沈令玥这才抬头看他,问道:“何字?”
薛宗平不说,只走到她身后,将宣纸铺到她面前,拿着她的手取笔点墨,在宣纸上一笔一划的写出“季琮”二字。
沈令玥看着纸上的字,却只觉手背上那股炙热烫人,一时低首垂眉,香腮微红,低声问道:“何解?”
薛宗平已退至一旁,继续翻看《山海经》,听她问,却不答,只吟道:“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沈令玥在他字正腔圆、声声如钟的吟唱声中,看着宣纸上苍劲有力的“季琮”二字,她低声念了几遍,越念越喜,心道:就它了!
待到正日,公叔虞的姑母越国夫人为正宾,刺史夫人为赞者,公叔虞幼妹领着两位世家女郎做有司,檐下宾客则会集了大半个扬州城的世家。
沈令玥由白敛、白芷伺候着沐浴更衣后,在闺房安坐,吴青萍则在院中迎接宾客。待众宾客就坐后,乐起,沈令玥缓缓从闺房走出,向北而坐,公叔筱捧着梳篦和笄珈随越国夫人上前,越国夫人走到她面前,朗声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声落,她跪坐为沈令玥梳妆、加冠加笄。随后刺史夫人上前为她扶笄、加配首饰,赐酒贺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辞毕,沈令玥被引着跪拜吴青萍,后越国夫人又为她赐字:“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字曰季琮。”沈令玥答曰:“季琮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之后她再入闺房换上长袖衫,出来正式拜见母亲及正宾等人,又被引着前往外院拜见父亲及兄弟,礼毕,升宴宴客。
宴上越国夫人待沈令玥如子侄,亲昵异常,这让碍于公叔家情面才来观礼的世家夫人看在眼中,心中难免猜测,又对沈令玥刮目相看。沈家女笄礼之盛,不过一日便传遍扬州城,时人感慨:沈家势大,不似商贾。
此时沈令玥自然不知,等宾客尽散,她命人将贺礼搬至书房,只一个个的拆开看。
她刚拆了一会,便听到有人进来,回眸去看,见是薛宗平,招手笑道:“阿瞒快来,与我一起拆贺礼。”
薛宗平见她席地而坐,外穿长袖衫、内着百褶凤尾长裙,梳飞仙髻,戴步摇冠插金钗,薄施脂粉,淡扫额眉,朱唇皓齿,娇艳可人。
他上前半跪在她面前,在她疑惑的目光中,将食指放在她的红唇上轻轻摩挲。沈令玥只觉唇上麻麻的,身体忍不住战栗,忙伸手打下他的手:“哪里学来的登徒子行径!再敢如此,罚你抄孟子七篇!”
薛宗平这才笑着看向一地的礼物,席地而坐:“不要,我去抄书了,谁帮你拆贺礼?”
说着他拿起一个锦盒,见里面有一对珍珠耳环,拿出来瞧了瞧,用胳膊碰了碰与他背对的沈令玥。
沈令玥回头,他拿着耳环问道:“季琮,这些贺礼拆了要如何归置?”
沈令玥回道:“你瞧着我日常能用得着的,放在右边首饰匣中,你能用得着的,便放在左边匣中,我们都不用的,归至那处。”薛宗平见二人身侧确有两个箱匣,而书案前又有一堆物品,他将耳环放入锦盒放到右边匣中。
沈令玥见他放好坐正,又道:“季琮是我的字,虽然是你取的,但我是你阿姐,你不许没大没小的如此叫我。”
薛宗平却辩道:“你之前是我阿姐,但现在你已及笄,可以许嫁,就是我的良人,我如何叫不得?”
沈令玥听着别扭,甚为坚持:“莫说现在我还未嫁,便是嫁了也是你阿姐,你须得时时敬我,不许摆出那套既嫁从夫的道理来辱没我。”
薛宗平忙解释道:“我爱还来不及呢,怎敢辱你?你唤我阿瞒,我想同样唤你名字而已。”
沈令玥回道:“我视你为弟,你却不以长姐之礼待我,岂不是辱我?”
薛宗平听了无语,对她又怨又怜,最后只得无奈应承不再唤她的字。
等沈令玥那边拆完,她看到薛宗平面前还有一大一小两个锦盒,问道:“这里面有你的吗?”见薛宗平摇头,又问:“你拆到自己的了?为何不拿给我看?”
薛宗平笑道:“因你不让我唤你的字,我便收回了给你的礼物。”
沈令玥直接伸手:“快将你的礼物拿来。”她见薛宗平只笑着看她,便伸手去翻他的袖口、衣襟,待她将手伸向他的束带时,才抓住她的手,笑道:“坐好,莫动,我给你拿。”
见沈令玥坐好,他才将滑至身后的兽爪囊解下递给她。沈令玥接过来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一寸见方的白玉,玉色纯净无瑕,仿似凝脂,玉钮为高浮雕的俯卧榴榴,更显晶莹可爱,拿在手中只觉细腻温润,翻开一看,玉面阴刻篆书“薛家沈氏季琮之印”八字。
她不甚满意:“怎么写的是薛家?该写薛记的。”说完便起身拿着印章走到书案前,蘸上印泥盖在纸上,果然上面字迹清晰可见。
她抬头见薛宗平又在拆礼盒,便走到他身边,笑问:“你怎么那么喜欢送我玉榴榴?”
薛宗平也不抬头只道:“温则以润,仁也,似你;榴榴,娇憨者,也似你。”说完,他从刚打开的盒中捻起一朵粉嫩干花,问道:“沈度是谁?”
沈令玥听到一愣,又有些不耐烦:“莫要理他,他原是我在沈家的族兄,三年前到尚虞书肆做伙计。我原是要将他辞退的,但后来听闻沈家没落了,他才沦落至此,才许他继续在书肆做工。我一直都避着他的,大概是不小心让他知道了身份,今日才送了贺礼。这是什么花?”
薛宗平转着手中干花,回道:“此为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沈令玥默了默,从薛宗平手中夺过花和盒子,将花放入盒中盖上:“莫要在此显摆你的学识,将最后那个盒子打开。”
薛宗平听话的将盒子打开,里面赫然放着一本《女诫》,沈令玥看到“女戒”二字,忙从薛宗平手中夺过书,里面掉出一枚精致花笺,上面赫然写着“公叔子墨贺沈大娘及笄之喜。”
沈令玥拿着花笺恼怒异常:“就知道是公叔虞那家伙,他绝对是当今世上最喜男尊女卑那一套的。冥顽不灵,食古不化说的就是他。”
薛宗平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淡淡劝道:“既如此,不再与他往来便是。”
沈令玥不过随口一说,听薛宗平这样说,又为公叔虞解释道:“他这人贪玩,不过是送来逗我玩的。”见他闷闷不乐,她又道:“此次笄礼若不是他帮忙,也不会如此盛大,这份恩情还是要记的,何况他家是官家,与之交好对薛记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薛宗平自然见到了今日笄礼盛况,知道不是向来低调的沈溪所为,说是帮忙,怕公叔虞当成了自家事办的,但这份殊荣又是他不能给的。他拉起她的双手,看着她郑重言道:“你再等我几年,待我进士及第后,就不让你这么辛苦了。”
沈令玥自然笑着附和:“好,我等你,等你给我也挣个诰命夫人来。”
薛家,一位刚来的小侍女与看门婆子唠嗑:“我原以为沈家是还不如咱家的商户,但瞧着前几日大娘的笄礼好生气派,请来的多是世家大族的当家夫人、小娘子们,而且前些日子公叔家的郎君频频出入沈家,与沈阿郎、大娘皆是有说有笑,大娘又是个好颜色的,怕是沈家要与公叔家结亲了吧?”
看门婆子也感慨道:“谁说不是呢,只是可怜了我家郎君,小小年纪便父母双亡,偌大的产业又被沈家把持,虽然大娘与郎君定亲了,但在官家子弟眼中那不过是一张纸,若大娘真攀附上了公叔家,退掉这边的亲事,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小侍女倒有些吃惊:“怎么,大娘与郎君定亲了?我怎么瞧着他们皆是以姐弟相称呢?”
看门婆子回道:“大约两人皆无意吧。”
此时,沈令玥正站在垂花门外,白芷欲上前呵斥,却被她制止,她认真听了会,便带着白芷往外走,等走出薛家,沈令玥问道:“白芷,你可知别家定亲的娘子和郎君是如何相处的?”
白芷五岁便来了沈家,如何见过别家未成亲的娘子与郎君相处,就是成亲的她也只见过主家夫妇,但她向来崇拜自家大娘,便回道:“大娘,莫听那些奴仆胡言,你和郎君我瞧着是再好不过的了,等我见了白敛姐姐,让她将她们都撵出去。”
沈令玥听了只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要绝此言还需得约束好自己的言行。”
白芷却道:“我瞧着大娘的言行并无差错呀。”
沈令玥笑着往沈家走:“你这是爱之,劝之以私,逸之纵之,任之护之。”
白芷连忙追上问道:“何意?”
“护犊!”见白芷一副理当如此的模样,沈令玥摸摸她的头笑道:“我同你一样。你去将白敛叫到书房来。”
白芷听了这才高兴起来:“合该如此!”
见白芷高高兴兴走了,沈令玥宠溺的摇头步入沈家。
一盏茶的功夫,白芷便拉着白敛进了书房,沈令玥见她们进来,放下手中的账本,问道:“刚才薛家的事情,想必白芷已经告诉你了,此事你可知道?”
白敛回道:“婢子两日前撞见过一回,都是在说大娘笄礼之事,婢子以为只是侍女们嚼舌头,便只训斥了她们,不想今日有人又犯,是婢子处理不当,请大娘责罚。”
说着便跪地领罚,沈令玥却道:“起来吧,我叫你来并非要罚你。此事终是源于我那笄礼太过招摇了,才让他们生出这样的想法。”见白敛起身,她又道:“你去找单枞、叶青、白芽,一刻钟后将两家的奴仆都叫到薛家外院,我有话要说。”
白敛领命而去,沈令玥也不看账本了,手中把玩着玉榴榴,闭目养神。等时间一到,她领着白芷去了薛家。此时薛家外院已站满奴仆,她走到垂花门前坐到藤椅上,叶青、单枞分别上前回禀两家奴仆点卯情况,沈令玥点头让他们退至一侧。她缓缓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方放下茶盏问道:“单枞,我是何时掌管薛家事务的?”
单枞连忙上前,躬身行礼道:“回大娘,你是永徽二十九年春受我家阿郎所托开始掌管薛家庶务的。”
沈令玥又问:“我与阿瞒是何时定亲的?”
单枞又回到:“回大娘,是永徽三十二年秋,我家阿郎与沈阿郎互换的婚帖。”
沈令玥点头:“我已知近来家中多了些闲话,今日召集你们便是要告诉你们,我是薛家未来名正言顺的娘子,阿瞒是沈家未来的郎子,莫要再起其他心思,否则不管是谁,都要打发出去。”
奴仆听了自然躬身称是。
沈令玥想了想又道:“以后阿瞒既是薛家郎君也是沈家郎君,你们以后便唤我大娘子,唤阿瞒二郎君,唤令誉三郎君吧。”
至此两家便如一家般叫着,内宅管事也每日叮嘱谨言慎行,奴仆再不敢非议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