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知道,老夫子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会有多么的震惊。
在老夫子眼中,同为太古诸神时代的人们,姜子牙已经被武则天给封印了,对老夫子而言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姜子牙被封印后,就没人会再打重现诸神时代辉煌的主意了。
可是现在,突然又冒出了一个有着诸神气息的家伙,老夫子怎么能忍的了?
所以老夫子的态度十分的鲜明,他道:“明日,我与你一同出席宴席。”
老夫子的回答让墨子开心了许多,墨子说道:“那么明天下午见。”
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
在大陆,即使是三岁小孩,也能斩钉截铁告诉你:世间最强的智者,是老夫子。这既是传说,也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
夫子的年龄有多大?大概就像滔滔大河,日夜奔流,只能惊叹叹逝者如斯夫,却看不见源头。
夫子的实力有多高?大概就像冰封的雪山,高耸入云的通天塔以及九重之天那样望不到巅峰。
老夫子本是太古诸神时代的神职者,与姜子牙一样,向人类传承文明。但姜子牙直接将知识以机关术和魔道的形式传递给后人。
在强大的能力面前,极易让人失去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从而步入歧途。已毁灭的上古时代,就是因为对魔道无节制的探索,使作为非人生命体的魔种一度威胁到了人类的存在,并招致了纣王的覆灭。
老夫子则是因材施教,姜子牙不听老夫子的劝告,分歧让两位智者决裂。
老夫子决定开宗立派,传承知识,并且得到了王室的慷慨赞助,稷下学院由此成立。广收大陆的天才们为弟子,不论出身,不论技艺,不论种族,因材施教。渐渐的,稷下成为青年精英们所向往的圣地。
老夫子、庄周、墨子成为他们最尊敬的导师,而三人也便成了稷下三贤者。
有着诸神气息的人出现了,意味着诸神时代的继承者出现了,老夫子愿意相信郑清的到来,是为了唤醒朝歌城池下的太古神明的力量,通过唤醒太古神明的力量来重现诸神时代的辉煌。
这与老夫子本人的理念不同,老夫子知道现在不是自己隐退的时候,必须得再次入世了。
回到自己的家里,墨子一个人坐在巨大的机关人面前,思考着今夜获得的巨量信息。
墨子出身卑贱,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匠。
墨子虽出身卑贱,可出身却并没有限制墨子的才华。
上古时代创造了极为辉煌的文明,其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便是机关术。但随着上古时代的终结,机关术的奥秘也逐渐湮没。
让机关术再度辉煌起来的人,就是墨子!
当初建造稷下城的时,借助墨子改良的机关器械,稷下建造起了供各地精英拜师学艺,切磋技艺的大量设施,包括著名的墨家机关道。
因为稷下的建设集合了墨子以及许多机关师的智慧,从此机关术也再度普及开来。
到这时,墨子已经名列稷下三贤者之一了。
也正是有此功绩,墨子才能以平民出身的身份,成为巨星稷下三贤!
不久后墨子又完成了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建造长安城——这座位于大陆中心繁华城市,凝结了他全部心血和智慧,被称为上古文明终结后最大的奇迹。
长安绝顶的雄姿,被诗人们所歌咏,为异国所向往,甚至超越了过去朝歌的盛况。
但如此显赫而重要的长安城,也吸引着野心者的觊觎。据不完全统计,强盛的河洛帝国建立之前,每隔数年,长安就要经历一次杀戮的浩劫。它那连绵的城壁承受过各式大型机关器械的轮番破坏。
这样的事实令墨子出奇的愤怒!他不断挑战机关术的巅峰,绝不是为了让辛劳的和平成果毁之一旦。
之后,墨子将研究的核心转向了机关人制造。他驾驶着威力无比的机关人,亲自上阵战斗。这位半生都在建设和平的宗师,决心为守卫自己的心血结晶而战。
回顾自己的过去,墨子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确实如庄周所说的那样。自己的阶层限制了自己的目光,让自己更多的只在乎眼下的情况。
例如当墨子自己知道长安经常遭遇劫匪洗劫时,墨子毅然而然的投入到机关人的研制当中,并在机关人研制出来后,墨子自己便亲自驾驶着机关人进入战场当中。
又例如,墨子今晚想要拉拢郑清的做法,却没有考虑到老夫子与庄周提到的问题。
自己确实接触世俗太多,然后渐渐迷失其中了。真的有必要去庄周的梦境,洗礼洗礼自己了。
墨子在这里头疼不已,当事人郑清却睡得可香了。
他可不知道庄周能够感觉的出来,自己不是王者大陆的人,他同样也不知道,稷下三贤者会如此重视自己,将会在明天一起露面。
郑清呼呼大睡,一直到第二天八九点钟才起床,连早饭都没有吃。
当郑清洗完漱去看扁鹊时,却发现扁鹊的房间已经住上了其他人,郑清问了问这个新住进来的人,那人却道:“扁鹊已经退房了,我前脚去前台订房,他后脚就退房了。旅馆里又没有别的空房间,店家就刚好把握安排进这间房间来了。”
“好的,谢谢你了。”该有的礼貌还是得有的,郑清到过谢后,还是决定不去联系扁鹊了。扁鹊既然不辞而别,肯定是有自己的计划。
昨夜发生的事情,百分之九十五的责任在于扁鹊没有完全的准备,昨晚的意外太多了。
14阶实力的鲁班七号、不足12阶却能够刺杀14阶的女人等。
现在扁鹊大致有了准备,行动起来会更加顺畅,成功的机率也会更大。
但是为了避免自己的亲儿子又被人给追杀了,郑清还是给扁鹊说了一句:“遇到困难时,不要忘记联系我,我很快就会赶过去就你。”
十几秒钟后,郑清就收到了扁鹊的恢复,“我知道,明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