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言和莫离琉影两个人沿着甬道开始一路往回走,没过多久的功夫就回到了之前出来的那个暗道口。眼下一条直甬道两头通,刚刚到过的那个大殿有四个门,继续绕下去谁知道通到哪里,眼下倒不如尝试往右边走下去试试看,实在不行到时候在回来也不迟。
由于知道了刚刚的问题出在蜡烛上,所以慕容言一路上把蜡烛举得老远,生怕再一次中了招,刚才这东西的厉害他算是见识过了。
两个人在甬道里走了没多远的距离就到了头,接着是一个左转,继续走下去,慕容言发现甬道的墙壁整体看上去好像变得粗糙了起来,至于其他倒是没有什么不同。
慕容毅始终琢磨不透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一个寺庙后山的塔林下面居然有个这么复杂的地方,而且里面还有那么多和尚的干尸以及那些诡异至极的棺材。
走着走着,甬道一下就到了头,二人面前出现了一面岩壁,居然是条死路。慕容言随即招呼莫离琉影往回走。
“别急,你看,这墙上有字。”莫离琉影打断道。
往莫离琉影说的方向看去,慕容言发现甬道的墙上果然有字,像是有人用刀在墙上面刻的。不过慕容言看了半天才认出是个“叁”字,这个字写得歪歪斜斜,像是刚学写字的小孩胡乱划的一样。
莫离琉影也认出了这个字,说道:“看来这里应该有人来过。”
慕容言点了点头,随即又发现这个歪歪斜斜的字后面还有一条十分扭曲的线,一路向前面延伸。慕容言拿着蜡烛,顺着墙上的线往前走了一点,线条很短,在岩壁处也就没了。
看着这甬道墙壁的痕迹,证明莫离琉影说得没错,这地方确实来过人。只是有一点慕容言想不通,这个人为什么要在这墙壁上留下刻痕,具体是出于什么原因,而这个人现在又去哪里了?
掏出匕首,慕容言尝试着在墙壁上刻一下,过程中却意外的发现修建墙壁的岩石格外坚硬,慕容言用了很大的力才在上面刻出痕迹,但因为墙壁表面凹凸不平的缘故,刻出来的字完全是歪歪斜斜,根本不成样子
看着自己刻出来的字,慕容言突然意识到之前看到的那个字或许不是故意刻成那样,也不是刻不好,而是和自己现在的情况一样,刻出来的字歪歪斜斜完全是因为墙壁凹凸不平的缘故。
想到这里,慕容言立马往回走,想着刚刚那个字可能不是“叁”字,自己或许还能看出点什么来。可等慕容言走到那个字旁边的时候一下就傻眼了,墙壁上的线条和字都在,但是莫离琉影没了。
慕容言的第一反应就是又出现幻觉了,二话不说就掏出匕首在自己手指上割了一个小口,随着一阵刺痛感由手指传遍全身,但眼前的景象却始终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眼前的一切足以证明这不是幻觉?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慕容言想着莫离琉影会不会是发现了什么,然后自己独自一人往回走了,但她就算往回走也应该和自己打声招呼啊。
一个人在这地方总觉得瘆得慌,慕容言在心里斟酌了一番,打算往回走去找莫离琉影。慕容言记得往回没多远就是一个拐角,可当他一路开始往回走后,就感觉越走越不对劲,按理说已经走了不短的距离,按照这个距离,那个拐角早就应该到了。
虽然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但慕容言却还有点不信邪,继续往前走,又走了很长一段距离,可那个记忆中的拐角依旧没有出现,慕容言这回总算发现有古怪了。
在记忆力的一条明明有拐角的甬道,现在却突然变成了一条直道,就像是黑暗中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把这条甬道拧直了一样。
莫离琉影不见了,甬道也变直了,回想起那墙壁上刻的字,以及那些线条,慕容言觉得或许和现在眼前出现的情况有关。那些字和线条必然是有人留下的,在墙上留下痕迹的那个人会不会也遇到这眼下这种情况,那些刻痕应该和破解之法有关。
联系到这里,慕容言突然觉得这种可能性极大,于是便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刚刚墙壁上有刻字的地方,但是当慕容言重新查看墙壁上的字的时候,却发现这墙壁上的已经字变了,而且那个线条也没了。
慕容言记得先前墙壁上的字是“叁”。仔细辨认了此时墙壁上的这个字,慕容言依稀辨得好像是个“贰”字。就这一会儿功夫就从叁变成了贰,慕容言心说难道这墙壁还会动不成。
想到这里,慕容言脑子里突然灵光一现,对啊,会动。这墙壁上刻得字可能不会动,所以动得只有可能是墙壁。
如果这种情况成立,慕容言想到那么有可能是机关驱动,刚刚一路上都没有任何动静,所以应该不是人为触发,而是墙壁一直在自己移动,但具体的运作情况却完全无从得知。
慕容言随即在甬道的墙壁上摸索起来,试图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慕容言在距离刻字不远的地方,在墙壁上发现了一条十分细的缝隙,慕容言用匕首试了一下,最后发现连刀尖都插不进去。这要不是慕容言眼力好,说不定就错过了。
把所有的信息在脑子里大致结合了一下,慕容言逐渐琢磨出了一点大概的意思。
以这条缝隙分左右,先前他在右端刻字那边的时候,缝隙左端的莫离琉影不见。然后他往缝隙左端方向去找莫离琉影,之后右端墙壁上刻的字又变了。
由此,慕容言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这个通道就好比是两根竹子并排放,这个缝隙就好比是在两根竹子中间横砍了一刀。
被砍断的竹子依旧断口对断口,但是因为机关的运转,这两根竹子的断口发生了错位,第一根竹子的断口对上了第二根竹子的断口。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
书趣阁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