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自秦文公即位以来,运气一直不错,不但走下高原建都于关中西部,还占领周平王所封的岐山以西所有土地。秦文公为了融入中原文明,摘掉戎人的帽子,他学习周朝礼制,安抚周朝遗民。
此前的秦人更像是一个部落,没有一部像样的法律,只有几条家法,秦人碰到难以决断的事情或者纠纷,就找宗主或者长辈,典型的部落性质。
随着秦国下山之后势力迅速扩张,原来那种部落处事方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了,秦文公学习周朝礼制,首先是制定法律,让百姓做事有法可依,产生矛盾有法可治。有了法律,秦文公设立史官,记载秦国发生的大事,这个伟大的国度从此便正式载于史册,名垂千史。
除此之外,秦文公建造祭天地的鄜[fū]畤[zhì],用牛羊猪三种牲畜举行祭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秦人逐渐与当地的周人融合,从边陲游牧民族,演化为中原的诸侯。
秦国东部,在西周镐京故地附近,盘踞着一支犬戎部落,名叫荡社。周平王东迁之后,荡社一族便走下高原,到达关中的腹心镐京一带,建立城邑,统治当地周人。
荡社人的志气可不小,他们将部落迁移到山下,是决心要在关中安家,而荡社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他们与秦人一样,希望重塑当年周人走下高原建立王朝这样的壮举。
与秦人相比,荡社人同样擅长骑射,他们只是缺一个周朝的爵位,实力并不比秦人弱。
秦人与荡社人小规模交锋之后,秦文公知难而退,不再主动进攻荡社,而是大力招揽周人入伍,准备实力成熟后再与荡社决一雄雌。以双方的实力和地理位置而言,谁击溃对手,谁便能占据关中!
不过秦文公在世之时,并未发动对荡社的战争,秦文公一直认为秦国实力还没有到,需要休养生息。
公元前716年,即位长达五十年的秦文公去世,回顾秦文公这一生,虽然谈不上波澜壮阔,却对秦人立足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年秦文公带领秦族健儿下山,七百骑七百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秦人已经有骏马万匹以上,骑兵达三千,步卒更是多达五千。秦人的骑兵,还是以秦人为主,补充了少了周朝遗民中擅长骑射的男儿,而步兵则以周人遗民为主。
通过这几十年的大发展,秦人已经完全立足于关中,秦文公给后人留下的遗产不可谓不丰厚。秦文公是一位伟大的国君,他与周朝的周文王一样,配得上“文”这个谥号!
秦文公在位长达五十年,他去世之时,太子已经先他而去。按照高原民族的习俗,兄终弟及,秦文公如果过世,他的弟弟可以即位,或者由已故太子的弟弟即位,都是可行的。
不过这一兄终弟及的习俗,与周朝礼制格格不入。按照周朝礼制,太子死了,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即位。秦文公一生都努力让秦人融入中原文化,在这种继嗣问题上,他毫不犹豫地宣布立太孙秦立为新的国君,是为秦宪公。
稳妥起见,秦文公弥留之际,托孤三位顾命大臣,弗忌、威垒、三父。虽然秦文公大力学习周礼,弘扬文明,但是秦国还是保留了不少戎人的习俗。
弗忌、威垒、三父三位顾命大臣,官职都是大庶长。而大庶长一职,也是秦国独有,东方诸侯并没有这种建制。(秦国的很多官职都是特有的,楚国也是如此,足见秦、楚融入中原大家庭的路程相当漫长。)
大庶长,三个字可以分开解读。庶,是相对于嫡来说的,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其他妾所生的叫庶子。长,有长子的意思。庶长,最初是妾所生的儿子中最大的那个,其身份颇高。庶长后来演化为一个官职,说明这一职位的重要性,通常是公子身份的人才能担任。
大庶长,大就是高级的意思,与大将军类似,凸显这一职位的权利。大庶长,也是春秋初期秦国最高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后来战国时期秦国的20级军功爵位制,又演化出左庶长(10级)和右庶长(11级)两个爵位,而大庶长则高居第18级,仅次于关内侯(19级)和列侯(20级)。
弗忌、威垒、三父,既是宗室重要成员,又是权倾朝野的大庶长,秦国的朝政和军队,就控制在这三人手里,新即位年仅十岁的秦宪公,还不能发号施令。
公元前715年,秦宪公在三位顾命大臣的辅佐下即位,秦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