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边境百姓受苦受难,身为齐国公主,不杀了他们泄愤已经是仁慈,又怎么可能受段景瑜一点小恩小惠就与敌人勾结呢。
“大王,”云歌说:“与其去揣测他们是否会和四皇子等人合作,不如想一想,我们能给她什么。”
“邵琪公主出使大齐也不是奇事,可是,她带上江深,就让人不得不揣测用意了。两国交使,一为互市,二为征战。这两个方面,楚齐两国都存在。她更想的,该是发展贸易,而非继续争斗。齐国大败小败数百次,现下最要紧的是恢复交战区的互市,让齐国边境的百姓能尽快走向正规,不致流离失所。这,便是邵琪公主最想要的。如果大王能给她,那么,她也不会拘泥于儿时姐妹之间的小矛盾,而置大局不顾的。如此这般,便断了有心之人的念想,或许邵琪公主还能出手帮一帮大王,作为交换。”
“你说的,我不是没想过。”
段景毅吃了一口包子,有些沉重地说:“楚湘征战多年,齐国却总是轮番挑衅,对齐国的制裁,也是维持边境安定的一种方式。父皇没有迅速恢复交战区的贸易往来,就是因为这点。即便是一直被父皇尊重的三哥,想来也不能让父皇心意转圜。且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大楚有利之事,我楚军为胜军,无需做出让步。”
云歌点头,段景毅说得也有道理。
恢复互市,让大齐的边境恢复元气,他日,他们定还是要继续骚扰大楚的边关的。只有让对方疼了,怕了,真正的伤到了,才能进一步制止战争,维持边境安定。
僵局就是这样产生的。
不过,不是难题,也不会值得去解决。
“总会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云歌信心满满。
战肖将京都内的情况又说了一些,包括寒门子弟主动去与蔡康联系,借着给瑞莱悼唁,蔡康已经建立了很强的人脉,足可以一呼百应。
再者就是段景瑞。
他一向以谦谦君子自居,他从不参与任何斗争,也不像庞美人和他两个孩子这般激进。在乌晓慧毒害云歌这件事上,他也是持中立的态度,将问题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这样的做法,很符合凤昭帝的心意。
这也是为什么,凤昭帝会将春猎的事交给他处理的原因。
段景瑞一直忙于猎场上的安全,以及战马的调度,没怎么回京,亲自住在猎场上,安排大小事宜。
看似毫不在意,其实,他和皇后的做法不尽相同,都是站得远,以防惹火烧身,却期待着那一刻的来临。
凤昭帝容不下阴险之人,却能容下聪颖之人。
段景瑞就是这样一个,心思敏捷,为人聪慧的皇子。
他的年纪在诸位皇子中又最长,心思更为成熟,凤昭帝对他的信赖其实早已高过了段景瑜和段景连。
段景瑜心思歹毒,凤昭帝才会将那地牢交给他来看管,事实上,这就算是摒弃。
可是,庞美人之流被权势弄昏了头脑,却总以为,给段景瑜更大的权力,这是重视,才会逐渐轻敌,最后成为段景瑞的手下败将的。
段景瑞这一点,还是让云歌十分佩服的。
不过,让云歌不得不在意的是,接下来可能发生悲剧。
那,就是二哥云尔。
今年的春猎,因为湘国和齐国的战役,大楚都全胜,而变得格外盛大重要。
猎场上的人,也就复杂了许多。
段景瑞百密一疏,竟然放了一伙刺客进入围场,刺客伤了不少人,目标主要是段景瑞。
云歌记得,当时云祺正在猎兔子,就听到林子里传来一阵嘈杂声。她见到负责保卫的御龙军和御龙军纷纷向林中跑去,便知道发生了不小的事故,赶忙也随着御马过去,就见到,二哥云尔倒在了血泊中,已然不成了。
云尔,是云家第一个没的人。
当时的云祺气得发晕,险些在凤昭帝的面前失仪,她非要亲自查明缘由,结果发现,那些刺客是冲着端王段景瑞来的。云尔哥哥当时与他正在一处,便缠斗了起来,最终寡不敌众,死于非命。
那时的云祺,觉得二哥哥的死,都是因为段景瑞。心里对段景瑞的好感全都没了。
还是后来,段景瑞特地去家中百般慰问父亲母亲,与云家的关系便亲近了起来,至此,云祺和段景瑞之间的感情便缓和了下来。接触之后云祺还发现了段景瑞的不少好处,入国子监后,云祺更是对他心生仰慕。
云歌想方设法来到京都,目的就是阻止云祺不要爱上段景瑞,这是一切祸端的根源,她必须制止。
但是,抛开未来会发生的悲剧,云歌不得不想,段景瑞是负责猎场安保的,又是如此盛大的盛会,又怎么会让刺客忽然闯入呢。
刺客进了猎场,一不刺杀凤昭帝,二不借机伤害使者挑拨各国关系,只是单单对段景瑞动手,这又是为何呢。
再联想到春猎之前,段景毅无端遭受数次刺杀,段景瑜已经被列为重点对象,被凤昭帝提防着。
段景毅是不受宠的皇子,凤昭帝不想闹大,惹各国耻笑,便暂时搁置没有处罚,那么,在各国使臣的面前行刺,凤昭帝便不能坐视不理了。而且选择的对象还是段景瑞,凤昭帝最看重的皇子。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冒险便不会达成目的。
假设,猎场之事都是段景瑞做的,而不是段景瑜,那么刺杀,便变得非常容易了。他只需要自导自演一个闹剧,让凤昭帝自己产生联想,前后呼应,段景瑜就不得不除了。
事实也的确是如此。
自从春猎之后,段景瑜就被封了藩王,直接远离京都了。
哪怕后来,凤昭帝病重,他借故探亲回京,可那时,京都上下早已物是人非。
这一切,都是凤昭帝秘密处置的,表面上,是因为段景瑜救驾有功,刺客来时拼死保护凤昭帝,就在没有战功的情况下给了藩王的封号,赐了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