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本说(1 / 1)

很有意思的事再次发生了:我这人仪式感很强,关于完本之后要说些什么,在创作的中途、各种点子各种句子各种观点都屡次频繁闪现于脑海,似乎有很多很多能说的,等到真的敲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一片空白,倒不是说不出,而是那一刻什么都不想说了不想干了,太累了。真的太累了。

我给朋友描述过“思维透支”是怎么回事什么感觉,可以参见“体力透支”:你也没受伤,留了很多汗,酸麻之感还未涌上,疼痛之感更是有待隔天,你只是单纯地,走不动了。“思维透支”同理,头晕不太对、头疼也不准确、也不是头痛欲裂易燃易爆炸,只是想不动了走不动了,仿佛真能感觉到脑浆被切实地抽走了,需要好半天转移注意放松,才能缓过来。

昼夜颠覆作息、时间点、强迫症,不提。大家看到的稳定更新时间全是预设定时全都不是真实的码字时间。总之就是,这本书后半段,最远能追溯到上架以后,我不计其数地体会了上述那种透支感。

啊,突然得感慨一句,真的结束了啊。

矫情一点的话,可以用尾声里凌一那段有关荆棘的比喻来形容。

所以呢……咱就随便聊几句。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当然、必须得感谢看完最后一个字的读者朋友们(如果有的话……手动滑稽)。

谢谢,真的谢谢。这种时候才最恨词穷,也想不出什么别的话语。谢谢。谢谢了。

上架、推荐那档子事,三个月前就吐槽过了,后来的发展也没超出最坏预期。那时我写“首订有十个我就把它写完本”,一位朋友说“大神你这是逼我开小号啊”,这句话现在想来依旧感动千分万分。虽然(我是分割线——)我发现我竟然看不到某点的后台订阅数据(手动滑稽X2)。有就是种幸运吧,至于母平台的情况以及通过粉丝值判断……此刻它们都不再重要了,毕竟完本结果在此。全勤低保那些在这里更没必要说,毕竟结果在此。

略解释一下,最后一卷仅一章不假,但这是一开始就想好的安排,包括整个第四卷,在开写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所有的大脉络。我无数次自问:为什么要继续写不断自耗挤占别事时间而不是开新书或者别的什么呢?答案仅有:“我想把它写完而已”。

可以确定的是:第一,写作-回报-激励机制,于我是完全、根本、彻底不存在的。第二,人的心理成长速度有异,但或早或晚都会现实起来,纯粹为兴趣说出来美好,实际很难不思虑一些别的因素。哪怕,拿这些美好的原因和词句来粉饰听着是多么令人感动情怀满满,可我不想虚以粉饰,我得承认我会纠结。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这就百万字不到而已,要坚持却那么艰难透支。讽刺的是:它终归还是完本了啊,自省再多、本质上我还是个理想主义者。

题外话到此。聊聊书本身吧。

本书后半段基本确立了基调,那就是在反网文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滑稽x3)

比如,大多数网文是黄金三章,开局快节奏,精彩和创意集中在前面一小段,后面(可以以付费为分界点)开始大幅注水、自我重复(当然会有个别反例);我这本好像……是相反的?前面一直在挖坑,慢热,汇聚才集中填,逐渐推向高潮?再比如,如果我们以现象→本质→升华这个层次递增,来判断作品的优秀程度,我有去不自量力地尝试,这注定就不符合网文的阅读规律。大家包括我自己都不是下课饭后睡前上班路上随手翻一下,大家都很辛苦谁还要你弄出些带悲观色调的东西。但是话又说回来了,网文应该有标准么?只能说一般而言,网文做到“现象”这个层面的精彩就可以成功了。可我这本……只这么读恐怕还不如不看。

完本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当然是最后一卷,而且网文周期太长心理频变。仅带着这股势头、自己给自己评分的话,10分给8分吧。遗憾当然有,但真精益求精,那就变成传统文学了,一天2000字都难。

第四卷开始写之前,我给它定了两个基调或者叫“灵魂词”。存在与虚……不对,是“循环”和“虚无”。(占绝大篇幅的“战斗”不算这个范畴啦)。最后有没有做到咱先另说,分别阐释一下,这两个词恰好对应任何书的宏观两剖:“形式”和“内容”。

先说后者。文学与哲学密不可分,文学批评思潮的发展,其实就是在四要素(世界作者读者作品)之间依次递进、反拨、更新的。如果是传统的从作者入手的传记式批评,那通常都会去找作者受了哪种哲学思想的熏陶或者说最欣赏哪个流派,进而为何如此安排情节与人物。“存在主义”不提。也不再掉书袋,想了解就先从三条原理入手呗。这应该算这本书尤其是后半段的土壤/骨骼。土壤是贫瘠的,骨骼是简陋吓人的,上面有万木百花,有器官有鲜活血肉,但皆是由它们所生发的。当然!给我一百个胆子我也不敢说我做到了,我更建议如果发现了,那就当成“梗”来看,这应该是最深的一条梗了。

再说前者。结构其实反而是我最满意的部分。不论从表面的形式结构,还是从内部的形式结构。起码,它是有基本的、完整的“起承转合”,夸张一点的话是按三一律一样严守的,而放弃了更为简单的乱开无限流大法。(某种意义上尾声证明了这一点?滑稽x4)目录能看出的端倪…地点的内-出-收-终…人物的旧-新-反…很多很多地方。人物之外的尝试也是,即放弃了更简单的不负责任地狂扔新人物登场。这里需要提一下诺斯洛普?弗莱,神话原型批评集大成者,他《批评的剖析》中那种贯透始终的循环复归式思维我深以为然,这里也不能掉书袋,掉了就收不住了。当然循环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见仁见智。

多说一句形式中心与内容中心的问题。个人倾向形式中心(千万不能理解成“表面的形式”啊)大于内容中心(“大于”当然就不是绝对一元的)。文艺作品都符合这一规律,即内容深探都可以找到原型和母题的,通俗例证:灰姑娘原型。创作的本质都是排列组合,更重要的在于用何种形式展现出来。通俗例证:电影《情书》,《爱乐之城》都是烂俗的故事,却因为出色的镜头语言和呈现方式而成为相当优秀的电影;《变形金刚5》则能把本来不复杂的故事讲得一大堆人埋汰“看不懂”,白瞎了特效口碑新低。误区:网文的XX流XX流就恰好相反,这个就属于外在形式完全违背形式中心。(不行我得收住。)

倘使换个角度,“新批评”(及后现代各种)也好,接受美学也好,都符合一条基本原理即:一旦定稿,作品就和作者无关了,文本是完全独立的。弗莱还说,作者的自述、评价也只是一类普通的文学批评,不论作者怎么解读都不能代表文本的全部。因此点到即可,我更不会细化去回忆具体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

上面这几段每个点都能独立成文去了,多说就偏离本文初衷了。检讨。

啊……从构思开始到现在,四分之三年过去了。它是我第一本写完的长篇。算起来,一年多的时间内,我写的“网文”早超过了一百万字大关……也还,可以了。

总之,梦想是,“能通过文字换取有尊严的生活”。事实是,这本书唉,天差地隔,鸿沟万里。

最大的小秘密应该适合在这个时候说了:“异宙”这拗口的词,其实,是我的真名谐音…………连起来读,至少诸位能看出能体会——最初我对它,寄寓了多少。

不论《异宙觅生》的本质到底是金子还是本来就是团粗砺的沙,完本的时刻或许也就盖棺定论:反正它的最终结局会是深埋书海吧。

以上。

再见了。

/

/

/

出于对版权的尊重和论文习惯,列举出所有有意识地参考、借鉴、致敬过的作品:

《三体》《新世纪福音战士》《猩球崛起》《师父》《星球大战》《死神BLEACH》《X战警》《进击的巨人》《甲铁城的卡巴内瑞》。

/

/

/

再见了。

(本章完)

最新小说: 变身反派少女 从乡村球队走向豪门列表 木叶之赚钱养家 全职召唤法师 召唤玩家后我成了海王 穿成病弱反派后 下路禁止秀恩爱[电竞] 小倾心 北地枪王张绣 火影中的学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