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华盈琅渐渐地听了进去。
那不仅仅是一阵哭声或者悲叹。
歌哭,是儒人士子表达强烈情感的一种方式。《周礼·春官·女巫》:“凡邦之大烖,歌哭而请。”郑玄注:“有歌者,有哭者,冀以悲哀感神灵也。”晋张华《博物志》卷八:“雍门人至今善歌哭,效娥之遗声也。”娥,是韩娥的名字,就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故事的主人。而咏叹,则算得上一种朗诵诗文的形式,是以情寄音的表达。
这样的歌哭与咏叹,不仅仅是一个老顽童坐在文雅的书房里掉眼泪那么简单。
说白了,这是一种充满节律的,现场表演的诗歌。
诗歌诗歌,为诗为歌。
真正的大儒,也许不懂音律,怎么说也要通一点诗歌,懂一点咏叹。
站在门外的华盈琅,抱着听戏曲代替电影的心情,把章元先生的咏叹调当成了乐曲军歌来听——这不怪她,她八岁之前听到的都是古典音乐和自己弹的钢琴练习曲,八岁之后听得最多的就是军歌了。慢慢的,也开始跟上节奏。
在此刻的华盈琅心中,这歌哭是和军歌颇相似了些的。尽管是狂了些。没什么形象风度可言,可是那种节拍所传递的强大感情,就像一群士兵完全不成曲调的在嘶号军歌,没有任何美感和腔调,却是至真至诚,感人泪下。
脚在门外,不时小声的打着节拍,面上依然一片恭谨之色。
章元先生的咏叹渐渐缓下来,他慢慢地在嘴角浮现一抹笑意。
有五六年没见了,当年的小姑娘已经长成了大姑娘了。
知道尊敬长辈,懂得尊重儒道自是应当,但用立门的严肃恭谨来表现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尊师重道和仰慕之情,不擅自打扰,也足以体现心志。自己并不是她的师父,但是她却用对待老师的敬重姿态相待,是一个虚心的孩子。
记得这个孩子小时候并不是很喜欢音律,华家的教育也不会允许他们这些孩子平日随随便便失态。本以为做出狂士的样子歌哭会让她不满,或者起码听到了就当作没听到,但没想到领悟能力还是很强的,这么快就找到了其中的奥妙并且偷偷和拍子。声音不大,里面的人能听见,起到了叩门请入的作用,但也不会打扰里面的人。声音不大,没有喧宾夺主,是真正的心思玲珑剔透之人。
最重要的,对自己并不擅长熟悉甚至可以说有些厌恶的方面,仍然是虚心求教的姿态,没有因为他人的行为而不忿。
再看看京城谋划的滴水不漏和对人心揣测的体贴入微,可以想见,华家真真养了个好姑娘。
不愧了“京城第一才女”的名号,至少比当年一腔才情一身傲骨就敢去触礼部尚书霉头、却妄称“京城第一智公子”的自己强多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盈琅丫头,进来吧。”许久,他缓缓开口。
华盈琅恭敬鞠躬,缓缓推门进来,先依着记忆行了礼,然后微微低首又抬脸,一双眼睛淡然平静无波,望进章元先生的记忆里:“还望老先生不吝赐教。”
她没有直视,因为那样于理不合;但那样的目光仍然让他不禁想起老华相,他的恩师。
该说不愧是一家人么?平静,高贵,优雅,淡然,但是却带着自信——那种自信不是睥睨天下的傲视,而是柔韧背后的坚定。
多么相像啊。
他想了好一会儿,终于抬手,自袖子里掏出了一样东西,一颗类似玦的玉佩:”丫头,这个本该是你的,恩师嘱我交给你。“
是另一半玉玲珑。
华盈琅跪在地上,没有丝毫的因为需要跪下而羞愧或者难堪乃至不甘愿,声音清亮:“谢谢老先生。”行礼之后,转身向东方偏北的方向再叩首:“祖父,盈琅必不负祖父之托。”
那是金陵的方向。
华家第一百三十二世家主,自此得印。
凤凰雏羽未全成,但已有雏凤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