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说过,当县委书记要走遍全县各村,当地市委书记要走遍各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走遍各县市区。我履行了这一条。我在正定当县委书记时走遍了所有村,有时候骑着自行车下乡。我当市委书记、地委书记期间走遍了福州、宁德的乡镇。当时,宁德有四个镇没有通路,我去了三个,后来因调离了,有一个没去成。有个下党乡,我去时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杂草,他说这条路还稍微近点,顺着河边穿过去。一路上,老百姓说“地府”来了。他们管地委书记叫“地府”,就是知府的意思。老百姓箪食壶浆,自发摆着各种担桶,一桶一桶都是清凉饮料,用当地土草药做的,还有绿豆汤,说你们喝吧,路上辛苦了。那个地方叫寿宁县,明代写了《警世通言》等“三言”的冯梦龙在那儿当过知县。冯梦龙去上任走了半年。当时我就一个感慨,一个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怎么千辛万苦都去,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封建时代一个官员吗?到了那以后,看到乡党委办公室设在一个改造过的牛圈里,地方很小。南方的桥是廊桥,我们就在一座桥上办公,摆几把竹椅,中间用简易屏风一隔,开会、吃饭、休息、洗澡都在上面。现在,下党乡面貌已经完全变了。当时,我在那儿看到好几座教堂,是什么人建的呢?18世纪西方传教士。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但那种传教的使命感,跟我们共产党就有一比啊!我到浙江当省委书记以后,全部县市区走遍了,之后对浙江发展提出了“八八战略”,就是发挥八个方面优势、采取八个方面举措。这是什么?这就是要亲自摸清吃透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要吃别人嚼过的馍,我们又不是小孩子,还让人家喂?现在,了解情况的手段更多了,电话、微博、微信都很快,我们做群众工作的手段更好了。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延伸阅读
冯梦龙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戏曲家,收集创作了合称“三言”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成为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鲜为人知的是,冯梦龙还是勤政爱民的一代廉吏。1634年,年届60岁的冯梦龙远赴福建寿宁担任知县,在他的四年任期中,留下了“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的美名。
冯梦龙上任伊始,就对寿宁做了全方位的深入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他关心农业生产,发现寿宁很多田地是凿石而成,只要稍有沙土,就可以栽种禾苗。他深知“大抵田滋于水”的道理,水脉畅通,田地就肥沃;水脉淤塞,田地就贫瘠。他通过调查还发现,施肥对农业生产很重要,但冬日烧山取灰,随处有灰厂,又因为害怕烧到了树木,所以把落叶和衰草集中在空地上烧,每每造成火灾,应该禁止。这些都是他经过实地调查之后得到的一手资料。
习近平曾在寿宁所属的宁德地区工作两年,与冯梦龙有了地理上的交集。与冯梦龙一样,习近平在宁德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乡镇。这其中就有寿宁县的下党乡。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第一次来到下党乡时,这里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所在地通往四处毗邻乡镇,都得翻山越岭步行10多公里,买卖东西只能靠肩挑背驮。习近平在崎岖山路上,步行了几个小时才走到下党乡。1989年7月26日,他再次冒雨步行3公里到下党乡下屏峰村察看洪水灾情,慰问受灾群众。这样的调查,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所推崇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
习近平讲述冯梦龙“上任走了半年”的故事,联系自己“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下基层的经历,正是为了重申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勉励领导干部俯身向下、联系群众。
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他以“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勉励广大干部到基层“墩墩苗”,以“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告诫广大干部以实践作为判断准绳,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号召广大干部不受虚言、不兴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