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是米柱辞了他最为惹人忌恨的总督之位,就是米礼义,也会辞去他的总司令之位,如果官封国公了,这就是人臣的顶点了,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如果是君王忌之,唯有赐其一死。
大明的政治生态之中,国公是人臣极点,国之重器了,只有危急存亡之秋,才会征召出来使用,像英国公和成国公,他们得朝廷的信任,皇室的重用,是因为他们己是n代国公,地位极高,军中的威信却是不高。
召之出来掌军,手持虎符前来掌兵,地位和资历足,别人也会服气,但是他们的威望也没有到一声令下,三军听命的地步。
但是现在在军中迅速崛起的米礼义,却是有这等威信,这等威信,对皇权来说,简直是洪水猛兽一般的威胁,即使皇帝信任,口中不说什么,心中不免有刺。
如本朝之韩国公李善长,他是本朝开国功臣之一,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打天下,可以比肩汉代丞相萧何,在本朝的开国功臣中,武将功勋最著者,当属徐达、常遇春,文臣论功排名当推李善长、刘伯温,太祖朱元璋对李善长也十分器重,洪武三年,李善长任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李善长被朱元璋钦点为开国功臣第一人,可谓是荣耀至极,但是李善长最后的下场也是无比的凄惨,已经76岁的他仍然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和全家70多人一起被处死。
既然太祖皇帝对李善长那么信任,却为什么在李善长晚年的时候还要杀他呢?
表面原因是为了朱允炆皇帝的位子,朱允炆个性比较柔弱,仁厚,为朱允炆上位铺平道路,杀掉功臣老臣。
另者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老大,淮西集团是朱元璋赖以起家的本钱,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作为淮西集团的灵魂人物,李善长在富贵兼得的同时,还骄横专擅,凭借手中的权力頣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极力打压持不同见证者,这当然会招至非淮人集团和太祖皇帝的不满。
李善长跟太祖皇帝朱元璋,汤和他们都是淮西人,淮西勋贵就是那么来的,加上李善长这人这关系跟其他武将连在一起,李善长的威望很高,可以说相当于刘邦之萧何了,这堆人万一抱团了,太祖皇帝能爽吗?
其次是李善长也有一点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意思,他在位期间,外宽和,内多忮刻,一但有人得罪了他,他轻则贬官,重则杀头,可谓是嚣张至极,而且,他在位期间,逼走了刘伯温,把大权尽入自己手中,而这也是他最后被杀的伏笔。
再者李善长可以说的才华横溢,并且很有谋略,被称在世萧何,而他后来虽然自己主动请辞回家,但是他本身对于大明朝就是一个威胁,你的地位,威信,势力不会随着你引退而消失,只有死,这一切才会消失,对明朝的威胁才会消失。
果不其然,李善长是个放不下权势的人,同乡汤和退隐是彻底放下,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而李善长却一直与权势纠葛在一起,不要然胡惟庸也不会平白无故的找上他。而在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他居然还模棱两可,首鼠两端,都这时了,还想两头下注,以太祖皇帝的刻薄小气,怎么可以忍受。
最不能忍者,是七十几岁高龄还想以权谋私,向汤和借300卫士为自己干私活,居然还能动军权,这让出身极为低贱和内心极度猜忌的太祖皇帝爆发了,不顾亲戚之情,除李善长之子李祺与临安公主一系外,其它的全部处死。
即便是李祺和临安公主也被迁徙至江浦,过了一段时间后死去,李祺之子李芳、李茂,因公主之恩,未被牵累判罪,李芳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任旗手卫镇抚,但被取消世袭韩国公的权利,韩国公李善长这一系,算是完了。
由草莽崛起,成为了位极人臣的大明首相韩国公,风光荣耀到极点之后又归于平凡,泯没于世间。
太祖皇帝对李善长评价不谓不高: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但是伴君如伴虎,自古都是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米礼义有李善长这么大的功劳吗,有这么高的评价吗,有这么显赫的权势吗?
但是朝中所流传者:大明精锐尽在米氏之手,相当诛心,相当的恶毒,这是故意挑动皇帝之逆麟也,让他忌恨米氏父子,最后诛杀他们。
所幸者,这妖风一起,立即让米柱注意到,这些爱传谣言的人不是陷于东厂大狱,就是送上前线去当炮灰,米柱用铁血手段让人知道,传谣信谣没有什么好下场。
另有者,这也引起了米柱的惊觉,他们是在皇帝手下混的,如果不顾忌君王之忌,必招横祸呀!
所以,在昨日他在公开拜会父亲之后,在后帐之中有半盏茶功夫的密谈,左右无人,米柱道:“朝中有人欲挑皇帝对米家之忌矣!”
米礼义道:“可有化解之道。”这个儿子比他厉害,大事都是问计于米柱,听米柱定夺,有点像严蒿父子的样子,严世蕃不显眼,却是谋主的角色。
米柱道:“国公和皇家军总司令只能二选其一,若父亲有志于军权,儿子将发动一切力量,为你推去国公爵位。”
国公固然是位极人臣,风光荣耀,但是掌管天下精锐,咤吒风云,这种大权在握的地位也不差。
米礼义道:“掌兵打遍天下,名留青史又何况?还不是为了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现在己有,何必再操劳?”
他们父子交谈,就这一会儿便擦身而过,不注意者,都不会留意,但还是有一双眼睛注意到了,若有所思,只是米柱父子他们没有注意到。
不过有了决定,他们父子便有了战略层次的改变。
这也是米柱低调回京的原因,而且一向懒于上朝的他,居然大清早的在午门外等候,看见首辅叶向高来了,还主动过去攀谈,执礼甚躬,许多人都惊讶不己,他们私下议论,猪头提督也来了,不知为了谁?
当朱由校升上御座,看见米柱,也是十分惊讶,这位厂卫提督不爱上朝参政议事,全朝廷都知呀,朝廷是巴不得,朱由校则是无可奈何?所以看见了这货,他居然有些与有荣焉。
今天朝议,还是集中讨论几日之后的献俘大典之事,这是百年难得盛事,大伙儿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的讨论,又有户部的资金支持,他们决定是往大里了搞,争取成为历史盛事,名垂千古,这次他们确认允许各报记事(记者)参与,开创了媒体现场参与报道国家大事的先河。
他们还给了皇家军队和将领们以极高的评价,特别是米礼义,封爵国公,这是众望所归,无可争议,不重赏会令至天下不服史书抱屈的地步,连徐光启、戚金、贺世贤、许显纯、毛文龙都有封伯爵之议,这功劳也是足够的了。
朱由校的康熙朝,开局大好,武运极好,先后己有四人因军功封爵,现在又有7人有此资格,如此盛况,除了洪武朝和永乐朝,无朝可比,另有他一朝所封者,居然比两朝之外十三朝加起来的还多,这也是异数。
熊廷弼、袁应泰、米柱是因为沈阳卫之战,硬是打压下了建奴的滔天气焰。
曹随是因为水西安氏,他的事迹很少人知道,但是大佬们都点头,朝议也不能怎么的。
现在米礼义、徐光启、戚金、贺世贤、许显纯、孔德兴毛文龙七位则是因为灭掉蒙古之战,其中歼灭和收降三十万,攻破白城,生擒林丹汗,获传国玉玺,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辉煌之战,蒙古帝国一直是大明最大的敌人,至直现在,依旧是最大的敌人,百万边军,只为防他们。
而至现在,一战而团灭,这样的惊天战功,你不重赏,只怕会是天下百姓报屈,史书抱屈也,所以尽管朝廷心中是有想法,一千种不愿,一万种不愿,但是必须的高唱赞歌,对事件高度评价,对将领们高度评价,对战士高度的评价。
并必须对所有的功臣重重有赏,好一片和好的大场面,如果不是米柱知道这些人的心理,只怕会是为他们击节赞赏,欣慰不己了,从而放松了警惕,米柱对此,面无表情,没有高兴,也没有愤怒,他只是在朝会快散时道:“臣有本奏。”
明末之伟大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