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神)在设计「爱与犠牲」的生态系统时,存在了自相矛盾之处,成为生命体痛苦的根源。
为了让生命体在「道的时空」即我们的世界上活下去,DNA中的指令是不断複製、不断繁衍。
为了让生命体维持生命,DNA设计了肉体口渴、飢饿、寒冷等感觉的机制,这原本只是生命体在延续生命时需要知道的肉体情况的讯号,身体的痛觉也是生命体肉身受到伤害而发出的警号,本来这些讯号都是中性的,是DNA设计的生命保护机制。
但较繁杂的生命体,拥有敏锐的感觉器官,这些身体警号成倍般放大,成为生存下去的驱动力,不能满足这些生之需要时便产生「痛苦」,满足了这些生之需要时便是「快乐」。
DNA决定了生命体的痛苦与快乐,口腹之慾、性慾、情慾等都是DNA为了让生命体不断複製、不断繁衍的奬罚机制。
生命体死亡的痛苦是巨大的,肉体的逐渐消亡会触发身体的各种痛觉和心理上被毁灭的恐惧,这就是古人说的「自古艰难唯一死」。
而「爱与犠牲」系统中生命体在「吃」与「被吃」中互相依存,一方面要要拼命活下去,另一方面却注定要犠牲自己的肉体去成就其他生命体,「被吃」固然痛苦,但「吃」也是痛苦。
因为「吃」受飢饿的强烈感觉驱使,为了平复这种飢饿之苦,而想尽办法,甚至去抢夺和杀戮。
这便是「爱与犠牲」系统的先天缺憾。当然不同种类的生命体因为DNA设计的身体构造不同,对痛苦有轻重不一、深浅不同的感觉。
单细胞的生命体对身体飢饿的理解,可能只认为这只是一种讯号,简单的身体结构没有感受痛觉的器官,所以他们的痛苦是有限而微小的。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需然不会轻易地沦为其他生命体的口中餐,但身体构造精密而敏感,感情细腻,内心充满各种慾望,经历著慾望和智理角力,其心灵上的痛苦,比起生命体单纯地被吃掉的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
生命体身不由己地参与轮迴,历尽无常之苦,被动地不断重覆著出生、成长,一生中为避开死亡危险而奋斗,参与物质和资源的竞争,满足性慾和情慾而起的争夺,再经历生老病死。
一生接著一生,没有停歇,没有尽头。而轮迴中「爱之缘份纽带」所引起的人世间之爱恨情仇,形成错综繁杂的人际关係,成为人类心灵和情感上的痛苦根源。
「爱之缘份纽带」由烙印在「灵魂印记」中的思念,造就今生你我相逢的缘份,而相逢的方式以男女间之爱为例,这可以是一种很折磨人的经历︰你为什麽选择她作为你的配偶,而不选择我,我感到妒忌;你为什麽因为第三者而抛弃我,我感到伤心和憎恨;你为什麽欺骗我的感情和金钱,但最终离开我,我感到愤怒。
即使今生男女两情相悦,两人间也会经历生离死别的伤痛,而男女的关係中也会出现性侵、控制、欺骗和争夺。
在男女感情中,可以是今生你负了我、亏欠我,下一生轮到我负你、亏欠你,所有的爱恨情仇可以说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而男女间「爱之缘份纽带」因著时间的推移而愈缠愈紧,上一刻只是累积十世缘份,下一刻经历多世后,便成为二十或更多世的缘份,如果生生世世轮迴为人,会陷入情债太多无力偿还的处境。
所以轮迴成为其他简单的生命体是有必要的,如你作为人的「灵魂水滴」在下世分裂为上亿个的乳酸菌,给你前生的爱人吃下肚子里,或多或少偿还了部份情债。
现今人类社会中的家庭制度,父母子女间之「爱之缘份纽带」也可以是痛苦之源。
母亲要无可避免地要经受生育之苦。家庭或家族的经济资源分配,难免导致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间的博奕。
家庭中家人共同生活产生的种种磨擦纷争,有机会发展成家庭暴力、乱伦和伦常惨案。
因此生命体尤其是人类,他们会问「生存这麽痛苦,为什麽还要活下去?
」,所以人类会有自杀的行为。如果他是为情自杀,死后轮迴,下世如果仍转生为人的话,有机会还是会遇上与前生相近似的处境,因为与上世相同的「爱之缘份纽带」没有斩断。
他的出路是转生为其他生命体,经历不同的生命历程,经换位思考后,发现真我所需,学会放下执著,以其他相逢的形式来偿「爱之缘份纽带」的情债,这才有机会可以得到超脱。
随著时间推移,「星之灵魂海洋」中的「灵魂水滴」都有机会或已投胎为人,经历人生,并深深体会到为人之苦与乐,但「爱与犠牲」系统与轮迴的先天缺憾所带来的痛苦,是非常真实,是切肤之痛,这是「星」(神)难以理解的。
对「星」(神)来说人类的痛苦及快乐,只是一系列贺尔蒙的升降,记忆是人类五观收集得来的数据;而人类的心理活动,是脑神经细胞突触的微电波交流。
如其他生命体一样,这些生命的数据记载在人类的灵魂里,一同回到「星之灵魂海洋」。
但早前说到人类的文明是由「潜意识」转化成「意识」,而人类与客观环境包括其他生灵互动后的经历,因著其「自我主观意识」的不同触发不同的主观感受,可称为「心灵真实」。
即是两个人,在同一个客观环境,有著同一种遭遇,也会触发不同的主观感受。
一百个人看同一本书,也会有各自的联想和感触,触发一百种不同的「心灵真实」。
「星」只能分析人的生命数据,但却不能感受到人心里的感觉。这局限源自「星」从未能生而为人,经历人生,不能身同感受生而为人的甜、酸、苦、辣。
未曾生身为人,何来有为人的的感受,正如天上的星星,只能俯瞰大地,看到一群人营营役役,但对人类个体的感受却未能理解,也即是庄子所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所以当众生灵因著「爱与犠牲」系统与轮迴的先天缺憾,而发出「生存这麽痛苦,为什麽还要活下去?
」这种疑问时,「星」(神)有点束手无策,只能聆听众生灵体悟出的「灭苦」之智慧,再在生命演化的路上作出修正。
人类的文明发展走的是由「潜意识」转化为「意识」的进化之路,当「爱与犠牲」系统与轮迴的先天缺憾而引起痛苦,有意识地被人类感知及命名,成为集体潜意中的文明基石,在宗教文化领域让人们思考讨论,这种意识之光化成人类的理性思维及对生命的感悟。
而佛教对「色即是空」的顿悟和「灭苦」的理论,是众生灵经过归纳和总结人生的理性之光,生命体的演化不再只限于「星」(神)主导的DNA指令,还加入了生命体在「星之灵魂海洋」互相分享互相讨论的生之心得和成果,经由人类有意识地转化为生命演进的明灯。
佛教说「众生皆苦」,佛法更进一步告诉我们人生是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八苦。
为了灭苦及超脱轮迴,佛教主张出世修行,不杀生、不吃肉、终止男欢女爱和捨弃家庭,藉此斩断「爱之缘份纽带」,杜绝一切苦的因,达到「离苦得乐」。
佛教「灭苦」的智慧,成为生命体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