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因为秋天的到来变得清凉了许多,刘贺被废的风波,也渐渐的被长安民众抛在脑后。
大家现在在茶余饭后都在讨论考举,天子下旨,丞相府也已经下文通传天下,在本月二十六日时开始会考。
这次朝廷考举,不同以前需要赀算要求,也无需两千石以上朝臣举荐,天下所有读书人都可以参考,只要通过两轮考试,就可以出仕,成为一名汉室官吏。
一时间,整个长安立刻被五湖四海的读书人塞的满满当当,各学派的精英齐聚,准备共襄盛举。
就在他们到达长安之时,一个更大的惊天喜讯又从天而降,根据小道消息,这次天子要录取三千人以上的官员,用来充实关中各县的衙门以及九卿有司。
虽然绝大多数的人,都可能得从百石的吏员开始干起。
但这次录取的规模,将空前的庞大。
一个很明显的预兆就是,前不久,丞相府下文关中各县,收回了关中七十二县,所有县令任免亭长、廧夫、游缴、刑曹吏员和税吏的权力,今后,这些官吏,将由丞相大将军霍光以及御史大夫魏相、尚书令韩增、宗正刘德共同商议委派。
虽然说,很多读书人,都是冲着上次考举的士子们如今光明的前途而来,没几个真的愿意去做什么地方上的吏员和有司衙门的属官。
但对没什么根基,也没什么背景,更无名师指导的多数芸芸众生,中小地主家的孩子们来说。
有个官当就不错了!
还挑三拣四做什么?
反正,如今的长安城,可谓是人满为患。
盯着天子近臣位置的诸子百家传人以及贵族世家子弟,和能混个官职回家交代或者想‘赌一把’的草根阶层,纷纷云集长安。
一时间,长安城之大,都有点拥挤了,??每一天,各条街道,车水马龙,?来自五湖四海,准备备考的士子们,往来穿梭。拉关系的拉关系,走后门的走后门。
至于草根们,也自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方式。????他们或穿梭在那些贵族名家弟子的身边,拍马屁的拍马屁,逢迎的逢迎,有志气的,也不会拒绝一位贵族子弟高价开出来的招募条件。
暂时给这些家伙打工,或整理文案,抄写各种文稿、书信,或做一些宾客、食客的工作。
但更多的草根,就没那么好运了。????他们只能在长安城里,找一份临时工作,靠着带来的微薄的盘缠,艰难度人。
有人坚持了下来,也有人不得不放弃。
但是对所有人来说,考举。都是一个美梦,一个改变他们人生未来前途的机会。
吃朝廷饭,戴官家帽,出入威仪,方是大丈夫所为。
只是奈何当官的渠道太少,只有举荐孝廉,但是二者门槛实在是太高了!
即使天生的影帝,声望从小就开始刷,若无好的运气,那起码得刷到三十岁,才够资格被地方郡守举荐。
而当今汉室之天下,只要进了官场,那就是铁饭碗。
若是不犯大错,你这个家族几乎可以世世代代都继续当官。
这个买卖可比种田当商人有前途得多了!!!
所以,考举的消息一推出,立马传遍大江南北,立刻被地方上的地主豪强欢迎,士绅地主豪商们觉得,这是一条不错的青云之路,而且说出去也有面子。
霍光在丞相府中,一点都没有感受到外面各学派士子的喜悦感,他手上拿到太常和京兆尹的报名者的籍贯与学派名录,他发现在所有的参考士子中,儒家各派系加在一起,几乎占了将近六成!
换句话说,其他法家、黄老、墨等学派的参考加起来,也没儒家的人多。
人多,就是力量!
只要最终,不在考举上不出漏子,儒家毫无疑问,就将成为本次考举最大的赢家!
同时更能在天下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肌肉,证明儒家还是汉室第一学派,同时获得更多贵族、重臣的重视。
但是,天子在几次朝会上,有意无意的表露出自己对儒家的厌恶,甚至不顾自身跟谷梁派的渊源,直接一剑封喉,将谷梁彻底打落深渊。
但是,平心而论,儒家在汉室的政治版图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的,也不是在印象中那么一无是处,?在地方行政以及教育普及还有文明进步方面,儒家的作用,都不可替代。
但是道统之争,路线之争,意识形态之争,不会有人客气,更不会有人去讲什么君子风范。
已经有不少人在霍光面前,控诉儒家在地方上的情况,亲亲相隐,已经成为儒家共同遵守的信条,甚至有些出身公羊学派的官员,也慢慢被地方豪强腐蚀拉拢,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太学山长已故董仲舒之幼子董安,也于昨夜到丞相府跟霍光叙同窗之谊,闲谈中也表示,考举所出之题,并无圣人之言,除了数术,其他是否过于简单了,但是霍光表面上并没有任何表示,心里却嗤之以鼻。
此次考举,所需要录取的职位,都是要去办实事的中下层官吏,所以,考什么诗书经典,简直是胡闹,在地方管理农户百姓,官吏们只需要维持地方治安,服从官府指令就好,所以在地方上,诗词歌赋,圣人经典无异于对牛弹琴,中下层官吏只要会识字、会算术,逻辑清楚,思维清晰就够了。
又不是选宰相,还得看能不能熟背经典。
更不是选博士,没人要求录取的都是饱读诗书,在一方领域有着权威的大能。
而在今天霍光已经不知道打发走第几波说客了,就连霍禹也不知道受了谁的蛊惑,跑到丞相府向他提议升高考试难度。
霍光闻言皱了皱眉头,挥挥手打断了霍禹的话直接说道:“胡闹,考举之事,乃陛下钦定,况且考举又不是选三公九卿,选的俱是具体办事的佐吏,因此,实干为先,诸卿还是好好想想,怎么样为国家选好人才!”
这次考举,霍光目测,大概可能有上万人来到长安参考。
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子,这一次将齐聚长安。
因为不同于任何已知朝代官员录取方式,怎么多人齐聚长安,霍光深知这次责任之重大,这几万人代表几万个家庭,能读的起书的士子,家中最差也是自耕农,这是大汉帝国的根基,任何人都不敢马虎,所以九卿尽最大可能配合考举,就是害怕考举出现问题,到时候别说是他小小的丞相,就是天子也要去高庙向祖先请罪。
之前,霍光就同天子私下探讨过,考举的利弊,是否汉室财政是否可以承担的了怎么多官员的俸禄负担,但是汉室国土日渐庞大,整个河西,东南,朝鲜,辽东都需要大量的官吏,但是每一年举孝廉的举人,和太学秀才根本补充不了这个人才缺口,但从各地的上计户籍,霍光也清楚的发现长安对地方的掌控力越来越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东南流民之乱就是明证。
汉室需要大量的官员,但是长安又接触不到合格的人选,而考举,则没有筛选的程序,只要是个读书人,家里有钱,出得起盘缠的,都可以来长安参考,汉室就可以选其才,任命他们为官吏治理天下。
这其中利弊,刘霍光也权衡过。
最终,霍光认为现在的模式,利大于弊。
最起码,考举选出来的人,更有可塑性和发展前途,比起孝廉选出一帮子原教旨主义,读书读傻了的清流强太多了。
一直认为,同样一个人,读二十年书,然后取中孝廉,与读十年书,然后做十年佐吏,最后同样主政一方,最终两者的成就可能天差地别!
就连贪污,后者都比前者更有技术含量!
而且,天下英才豪杰汇聚长安,由此还能带动长安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