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汴河沿岸忙碌了一天的甘奇,夜晚回家,直接坐到了书房之内,开始撰稿,新一期的京华时报,几个版面,不仅要大书特书汴梁士子踊跃捐款救灾的事情,也还要把慈善基金会的事情事无巨细写个说明。
夜里掌柜的来报了账,一共募到的善款数目,连甘奇这个见过各种世面的人都没有预料到,竟然多达七万多贯,此次救灾之用,最多三四万贯就够了,剩下的钱,就是基金会的原始资产了。
甘奇甚至列出了许多规章制度,有管理委员会,有监察委员会,有运营负责。胡瑗大佬,一个人身兼数职,管理委员会会长,监察委员会会长,名义上的运营负责人。
甘奇甚至都开始挖空心思给这个慈善基金会找投资项目了,不过路还是得一步一步走,得慢慢来。
赚钱,甘奇是专业的,只要甘奇想赚钱,办法多的是。钱这种东西,在中国,历朝历代,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
权势才是最重要的。豪富不一定有权势,也不一定守得住。有权势,那就什么都有了,真要要权势了,甚至也就不需要钱了,钱是没有意义的东西,手到擒来的东西,甚至都懒得去手到擒来的东西、没必要去手到擒来的东西。(非常时期,此处不要乱章评)
书房里一番忙碌,一番思索之后,甘奇半夜才休息。
却是胡老头比甘奇还敬业,也在书房里奋趣÷阁疾书,写了改,改了又写,一夜未眠。大清早胡老头就带着自己写了一夜的东西出门而去,到得皇城左掖门,把东西递进的皇城,方才回家休息。
左掖门,便是皇城平常时候与外界沟通的宫门,胡老头比任何人都敬业,门还没开就到得这里,这门都是他叫开的。
待得胡瑗回家呼呼大睡之后,几个相公才姗姗来迟。韩琦领头,从左掖门进皇城而去,去给仁宗赵祯汇报工作。
此时的韩琦,倒也算敬业,几乎每日大清早就来汇报工作。倒也不知为何后来到得神宗初年的韩琦,连皇帝朝会该他值班,他都懒得去了。
仁宗倒也起得早,年纪大了,睡眠就会越来越少,甚至天不亮,就已经睡不着了。
此时的赵祯,坐在书房之内,一边喝着羹汤,一边翻阅着今天的奏折。其实大多数官员的奏折,是并不送到皇帝这里的,而是直接送到中书门下去的,先让那些相公们过目。
相公们看完之后,会做批注,也多会提出意见,不重要的,一般就会按照相公们的意见办理。相公们不好轻易定夺的,就会送到皇帝那里去,让皇帝定夺一番。若是皇帝也觉得不太好定夺的,就会到朝堂上大范围商议讨论,最后皇帝听从各方意见,再来权衡定夺。
但是大儒胡子,脸就要大一些了,他奏的大多也不是什么政务之事,一般而言,胡瑗所奏,更多是劝勉之类的东西,劝勉的对象就是皇帝。比如皇帝近来多玩乐,胡瑗就要上书皇帝,不要玩乐。皇帝多喝酒,胡瑗就要上书皇帝喝酒误事,不要多喝。有时候皇帝做了好事,胡瑗也会上书夸奖一番皇帝。
有时候胡瑗对圣贤有了什么新见解,也会上书皇帝做个说明,其实就是给皇帝上课,让皇帝多多学习,学习使人快乐……呃……进步。皇帝也要进步,皇帝有时候也会主动召见胡瑗,让胡瑗给他讲讲圣贤经典,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个好皇帝,将来死了,几十年皇帝生涯的最后评述,也离不开这些清流大儒的口碑,胡瑗就是这些清流大儒的领头人,青史留名也是皇帝追求的。
所以赵祯死后,选来选去,谥号曰“仁”。这些清流大儒们,还是对得起他的。历史上的反面典型很多,周厉王,隋炀帝,你看看,多难听,遗臭万年。宋仁宗,多好听,这个名头一听,就好得不能再好了,千古流芳!
这就是胡瑗这类人在朝堂上干的活。他的奏折也就不必去那中书门下了,往往直接就送到皇帝面前。
胡瑗又双叒叕大清早送折子来了,宋仁宗赵祯,是个爱学习的好皇帝,“迫不及待”翻开了大儒胡子的早读课,一万银耳汤都只喝了一半。
爱学习的好皇帝认真读完了早课,面带惊讶,拍案叫绝,口中连连在说:“此子有才,此子大才!这般的好办法都能想得出来,好一个慈善诗会,好一个基金会,当真大开眼界,国之栋梁也!”
话语夸完,赵祯又把胡子的早课读了一遍,连韩琦等人进来拜见,赵祯也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众人等待片刻。
待得赵祯再仔细看了一番细节之后,方才喜笑颜开抬头,左右看了看,然后问道:“韩卿,那救灾之事,处置得如何了?”
韩琦本来今日不准备禀报救灾之事,只因为事情还没有真正办好,得真正办好了再来禀报,如此脸上才有光彩,却没有想到皇帝开口就问,韩琦唯有硬着头皮答道:“陛下,臣已几番安排调度,就在这一两日即可妥当,定会保证原武县的灾民,不会饿死一人。”
赵祯开口笑道:“韩卿,你身为宰相,这办差效率着实差了些啊。”
韩琦愣了愣,不解其中之意,怎么效率就差了?这不才刚发生的事情吗?灾民到京城还没有两日,皇帝怎么就觉得他韩大相公办事不力了?
还好,还好皇帝陛下是笑着说的,不是板着脸说的,韩琦躬身开口:“不知陛下此言是指何事?”
赵祯笑得很是开心,说道:“昨日大早,城外就有人放粥了,七八万灾民,没有饿到一人。你说此人办事是不是神速?”
韩琦还真不知道昨日就有人在城外放粥了,只因为韩琦昨日焦头烂额,到处找钱粮,一个衙门一个衙门跑了一天,累得半死不活的,有人放粥,倒也正常,因为总有心善之人会做些好似。但是要说有人把七八万人都养活了?这韩琦哪里敢相信?这汴梁城大户不少,但是谁会倾家荡产去做善事呢?
韩琦疑惑不已,唯有又问:“陛下,不知是何人有这般能力,能放得七八万人的粥粮?不会是误传吧?”
“哈哈……韩卿却还不信,你且看此折,好好看看,当真教人叹为观止。”心情大好的赵祯,把胡瑗大清早送来的奏折递给了韩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ooktxt.net。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booktx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