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天,江大明的分配去向一直没有任何消息,江高山也从平辛县托人捎信过问大明分配的事。
江大明对自已分配到哪里也确是一无所知,到学校打听也没个结果,心里七上八下,自然也没办法跟爸爸回信。
接下来,分到农业中专的来了通知,覃中华、邓林光一共12个同学分在沟边农校。
听说农校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大多数同学都很高兴。唯有一个叫崔叔伟的同学,是《三班》的,平时不吭不哈的“闷葫芦”,他满怀狐疑地说:“初中读中专要读四年,四年以后的事谁说得清楚”?
等待分配的日子真是难熬,江大明简直是度日如年。那几天,只要看到穿墨绿色衣服的邮差来了,江大明都会不由自主的跑过去,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从不失眠的江大明开始失眠了。
希望之火在失望中慢慢点燃。3月6日开始,陆续有同学收到分配到工厂的录取通知书,使江大明心里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但每天都从早上的希望演变成了晚上的失望。
3月9日下午,好朋友杨苟一拿到分配到泰平市交通邮政局汔车运输团的录取通知书后,第一时间就往江大明家里跑。看到杨苟分到汽运团兴高采烈的样子,江大明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当杨苟得知江大明还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拉着江大明就急匆匆地往学校跑。
到学校一打听,得知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有的分配在国营企业,有的分配在二轻糸统的集体企业。分到国营企业的兴高采烈,分到二轻系统的愁眉苦脸,自觉低人一等。
一分定终身,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江大明再也坐不住了,他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去找谁?从学校出来,他径直到邮局给在平辛的爸爸发了一封加急电报,想要爸爸回来问问情况。
发完电报,江大明正欲转身离开,这时,站在江大明旁边的一位老大娘,戴着一副老花镜,她一边填写汇款单,一边自言自语地念叨:“真是年老昏花了,连填个单子都费劲了”。大娘看了一眼正欲离开的江大明,恳切地说:“小同志,麻烦你帮我填一下,好吗”?
江大明平时就很喜欢助人为乐,听大娘这么一说,忙不迭地答道:“不麻烦。大娘,您要填什么”?
大娘一边说,江大明一边填“桐城县朝阳人民公社东山大队岭下小队XXX收,60元整”。之后,大娘又嘱咐江大明在汇款单上写上:“望老爸老妈保重身体”。江大明一阵惊异,不禁抬头打量她。老人恐怕至少有60多岁年纪,一头白发,满脸的皱纹刻满岁月的沧桑。江大明的心中顿时涌上一阵感动的潮水,颤抖着把汇款单递给她。
谁知大娘又拿出一张汇款单,不好意思地说:“还要麻烦你再给我填一张”。这回的附言上却写着“寄去60元,儿媳兰英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江大明写着写着,眼前一阵模糊。看着眼前的老人,已是做奶奶的年龄了,也许正在享受着儿孙的孝敬,却还不忘尽一份儿女之孝,这里饱含着怎样的一种对养育之恩的深厚答谢啊!
七十年代初期,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月工资不到60元,一般百姓的月收入只有30多元,一次汇款120元,那是一笔多大的金额呀。
老人一再地感谢江大明,并对江大明说:“我家老头脑中风半身不遂,行走不方便,我就自己来了,替他也寄点钱给老人,尽点孝心。我俩本想回老家看看二老,可年纪大了,老头身体也不好,走不动了”。大娘喃喃说着,眼眶里竟满是泪水,那神情完全像一个想家的孩子。
江大明想,莫非一个人只要父母还在,不管在外如何春风得意,也无论自己有多大的年纪,在父母眼里,却永远都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忘着“这位永远的孩子”,江大明竟心生感慨。是啊!纵然儿女年龄再大,或已是白发苍苍,事业干得再辉煌,孝顺的儿女,却始终离不开对父母的那份眷恋。
江大明走出邮局,刚进家门,奶奶就说:“来了一封电报,你看看,谁来的”?
奶奶是旧社会过来的人,不识字。
江大明一看,是爸爸发回来的加急电报。曰:“忙。择日归”。电报是按字计费,能省一字少一字,明白意思就行。
平辛的这条铁路是条战备铁路,上面提出6月底要通车,几千人奋战在这条铁路线上。作为修建桥涵的一连之长,在关健时刻只能率先垂范。江高山受党教育多年,从没有因为个人私事影响过工作,这次也是如此。江大明虽然着急,但也十分理解爸爸的做法。
江大明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坐立不安。
终于盼到江高山15日深夜搭便车赶回泰平,他急切地问了大明分配的一些情况,听说全校就是少数几个人没有得到通知,江高山也有点急了。
江大明又是一夜碾转未眠。
江高山一大早就出去了。江大明哪里也没敢去,就干坐在家里企盼爸爸带来的好消息。9点多钟,爸爸回家了。他不仅带来了好消息,而且意想不到地带来了录取通知书。
江大明迫不及待地打开通知书,上面写着:
江大明同学:根据党的要求和你个人的志愿,经研究决定,你分配在地区轻化工业设备制造总厂。
希望你更高地举起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活学活用领袖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较大的贡献。
1971年3月16日,星期二,晴。江大明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录取通知书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感情,不禁使自已的心情如东海之波,禾江之水动荡奔流。敬爱的党啊,伟大领袖,我一定听您的话,尽自已的努力,以最大的革命干劲,发挥自已“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