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几天,训练完成之后杨昌常常打马走几十里山路,视察屯耕所,了解古代的民俗民风,慢慢的,杨昌内心之中产生一种奇怪的想法,自己真真实实的生活在明末四川,而不是从遥远的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
现在正值三月,春暖花开,外面显得一派生机盎然。
前方捷报不断传来,杨展率部进入仪陇县,接连大败王朝阳部叛军,然后单枪匹马独闯叛军营寨,一番劝说之后叛军答允归顺官府。
杨展将王朝阳残部整编为一部,归姚之珍统辖,原来在这之前姚之珍只有一个空千总的名号。
在那以后,杨展挥军进入巴州,直逼土暴子老巢,逼得姚天东亲率大军阻挡,双方交战十次,各有胜负。
而借着这难得的休整时间,杨昌隔三差五的召集众将总结前段时间战场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扩军备战进行准备。
最大感慨就是水军的作用,若非依靠水军,杨昌断难及时赶到驿站救援顺庆军,可以说水军合理利用乃是此战致胜的关键。
除此之外,虽然明朝将全国各个州县用驿道连接起来,有的驿道更是铺上青石,就像现代社会公路铁路一样,驿道运输大量依靠牛马、人力,但每天最多走三四十里,而且运输量远远低于水军。
水军则不同,每天走上一两百里那是常有的事情,大一点的官船可以运输百担以上的物资,而且所需人员较少。
西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将来南方也是水道纵横,即便到了北方也可以通过船运,保障军队货物畅通。
所以,在战事总结中,杨昌将水军合理利用作为此战关键,认为与鸟铳大规模使用、三段射,现代团队训练、各种演练一样重要。
趁着在后方休整的机会,杨昌对各部再次进行了系统性训练。
首先是传统兵器利用,作为穿越族杨昌当然对火器非常重视,各局基本上有一火器总旗,排成三排采用三段射轮射,而不像戚继光鸳鸯枕那样排成五排进行散射,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战术。
但除了各火器总旗战术运用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各个杀手总旗战术的运用,即便在炮火猛烈的抗日战争也只有依靠轻机枪、重机枪压制对方步兵轮番攻击,而不是简单依靠步枪。
在实战中鸟铳虽然给对方心理上非常大的震撼,但这个时候鸟铳是火绳枪需要点燃火绳,装填非常麻烦,发射后精度不高,有效射击距离只有70米左右(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上认为鸟铳百步开外百发百中者为善射者,弓箭80步百发百中者为善射者,奥运会男子射箭比赛,90米,70米都属于远距离射击)。
在这种时空背景下,不可能抛弃装备大量弓箭、弓弩的冷兵器部队。
经过数月摸索,经过不断演练,杨昌对冷兵器部队使用,对鸳鸯枕的运用越来越娴熟了。
戚继光在练兵之时,有百总、总旗任命队长(或者小旗长),在防守时小旗长手持大刀、弓箭站在最前面,以进行指挥协调。
由小旗长(或队长)选择两名有力伶俐者为伍长,配备大刀或鸟铳,站在小旗长后面。
选择两名作为长枪手,手持长约七尺到一丈的长枪,长枪前面装备四两重的利刃,利刃有尖刀、细刀两种。
选择两名身体灵活勇敢之士为藤牌手,手持藤牌与大刀进行防护与近战。
选择两名身强力壮粗暴凶猛之士为狼筅手,手持两丈长的狼筅,狼筅用大毛竹制成枪柄,减轻狼筅重量,在狼筅最前面四周节节枒杈,增加狼筅攻击面积。
选择两名年龄较轻但悍勇顽强的两人为镋把手,镋把手一般装备镋把与火箭。其中镋把来源于过去所说的长枪与狼牙棒,柄长六七尺,前面装镗把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正峰或两侧月牙形枪尖狠狠打击在穿着重铠的骑兵步兵身上,巨大冲击力常常透过重铠造成敌兵内伤。
选择一名最为平庸之辈作为伙夫,背着行军锅挑着全小旗的军需随军作战。
两军相遇之前,最先通过装备鸟铳、弓箭或火箭的小旗长(队长)、伍长、镋把手对对方进行远程射击。
两军相遇的时候,藤牌手在前,狼筅手、镋把手、长枪手、伍长依次排开进行迎敌,其中长约一丈六七的狼筅主要用于拒敌,七八尺到一丈左右的长枪镋把用于中距离作战,装备大刀的藤牌手伍长进行近距离厮杀。
鸳鸯阵将一旗兵马分为五层,增加了步兵防守厚度,避免阵地被对方轻易突破,攻占。
除此之外,五层的鸳鸯阵也可以变换成三才阵,也就是两名伍长各率领2~3人侧面迎敌,而小旗长则率领4~5人正面迎敌,从防守、相持作战变为三三制进攻。
即便以今天眼光来看鸳鸯枕也是一种奇妙的阵形,实现了多兵种协同作战,避免战场上单打独斗。
作为穿越者,在经过数个月整训、演练、摸索之后,决定对戚继光的杀手小旗(或者鸳鸯阵)进行改进。
在迎敌的时候,一般火器总旗排成三排摆在最前面,先用鸟铳对对方进行远距离射击。
当对方冲近的时候,火器总旗边射击边往后面退却,后面的杀手总旗的弓箭手、弓弩手对近距离的敌兵进行射击。
两军相遇后,杀手总旗冲在最前面迎敌,火器总旗在后面用鸟铳进行支援。
反攻的时候,两名伍长各率领2~3人进行交叉侧翼突击,小旗长与另一名伍长则率领余部进行正面掩杀。
本来杨昌信心满满,认为这种新式战术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大家则认为这种战术实在太过繁琐,演练成熟耗时长久,经过几番摸索,各局先建立一个模范总旗进行实验,然后逐步全面推广。
除此之外,杨昌越来越发觉明朝军队组织架构越来越不适应未来的战争,明朝施行小旗总旗局司部营,前世部队编制好像是班排连营团旅师军。
两相对比,局相当于连,司相当于营,部就相当于团,营相当于旅。
局司还没有什么,一司四局,与前世差不多,但部就有问题了,普遍施行一部两司,一营三部。
前世一些军事家认为军中最关键的职位就是连长,团长,如果采用一部两司的话,那么这个千总能力就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经过仔细考虑,杨昌决定打擦边球,在保证总人数不变情况下,先施行一部三司,自己兼任第一司把总,而委任黄国美、刘世杰为第二司,第三司把总。
将来若真的上前线,再将那些征调而来的民夫,工匠、补充兵等整编为一局,那就是第四局,即补充局,如此完全进入战时体制。
这样不但增加千总的权限,而且可以迅速的扩编部队,毕竟这个时代有很多随军役夫,他们多是被强征而来的劳役,只给吃,没有其他补助的。
除了这个变化之外,各司普遍配置帮办,樊明善作为第一司帮办,陈怀西、王光先则成为黄国美、刘世杰的帮办。
樊明善、陈怀西、王光先都是秀才出生,在这个时代属于大知识分子,平时他们可以教下面一些百总、总旗、小旗识文断字,简单看懂一些东西,他们兼着百总,在未来还可以迅速的扩编部队。
若在未来局势有所好转,那么当官发财,若是如同历史上那样出现满清入主中原这种事情,大事不可挽回,那么就带着这支军队跑到东南亚称王称霸,建立自己心目中理想国,如此何乐不为?
前世网络不是说国民党很多残兵败将逃到金三角,打得泰国、缅甸连番求和吗?
如此无论如何要建立完全听命于自己的虎狼之师,如此各局训练强度就无形中加大,各局在与各个屯耕所结成互助关系之外,训练一点也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