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这个词,对秦韵来说,应该算是个很遥远的词,提到倭寇,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抗倭英雄戚继光。
不过可惜的是,大明弘治朝,戚继光应该还没有出生,还没有机会走上历史的舞台。
秦韵原本以为这倭寇是明朝后期才有的,等她钻到锦衣卫的资料库,详细查阅过后才知道,倭寇其实从明朝初年刚建立时就有,并且一直伴随大明王朝的灭亡。
正因为明朝的倭寇闹的太厉害,到了满清,才会闭关锁国,从此隔绝了与西方的交流。
在一些明面的历史书籍中,提到倭寇,大家通常都以为是岛国的那些小矮子,可后来,许多历史学家研究,其实大明的倭寇,那些岛国的小矮子们只占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倭寇,是由明人自己假扮的。
这些假扮的,有一部分是职业的水匪,另一部分则是走私的那些大商家黑吃黑用自己人假冒倭寇之名行事的。
可要是上岸,烧杀抢劫的,那十有**就是真倭,就是那些在岛国混不下去的落魄的武士,囚犯,水匪之类的,来到大明做这无本的买卖。
这些小矮子们的凶残,后世国人都是亲身体验过的,而大明朝到了弘治朝,虽然军队人数也不少,可那基本都是卫所兵,这些卫所兵虽然名义上属于军户,可大多说白了都是拿锄头的农夫,更别说,许多卫所有许多军官贪污成风,吃空额,精兵强将很少,这也是,数千人的倭寇,短短时间就能占领那么多地方,而气势嚣张的重大原因。
那日,太子击败了宁王父子,本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谁料想到,马上就接到了一份紧急军报。
有大批倭寇在杭州登陆了,还烧杀劫掠,不管是为了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是为了朝廷的脸面,弘治帝和朝中的一些重臣都不能置之不理。
于是,在两日内阁的三位大学士还有六部的重要成员,以及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都齐齐在文华殿集合。
不管是秦韵的品级,还是柳折眉的品级,都太低了,他们还没有资格直接参与此等国家大事。
直到第三日,在奉天殿大朝会上,弘治帝亲自下旨,封柳折眉这位新科状元郎,新科翰林待诏为平倭钦差,并亲赐天子剑,负责协助当地官府卫所剿灭倭寇,平息叛乱,安抚民众。
可这个平倭钦差只是个名头,它并不是官职,柳折眉原本在翰林院学习,但他现在有了钦差的名头,而本朝具有钦差之责的,就是都察院的众位御史,越是,他又在都察院挂了一个名。
秦韵得知这个消息后,也知道,杭州府本地,既然能让倭寇杀上岸来,可想而知当地的吏治恐怕很不怎么样。
柳折眉钦差的名头虽然能唬人,可要是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当地一点人脉都没有,他这钦差总不是为了游山玩水吧,倭寇上岸的后果,总是需要杭州当地的官吏来承担的。
到时,谁承担这个责任,里面必然涉及到许多利益纠葛,而他绝对不能去了就和稀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来回朝,如果不能给皇上一个满意的答复,一个办不成事的臣子,还会被皇上看重吗,说不定,就此会被打入冷宫。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可要办出名头来,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自保的智慧,官场上的刀光剑影,弄不好就是身败名裂的结果,偏偏大明朝是一个很注重官员个人名声的朝代。
更别说,这次推荐柳折眉出任钦差的人,暗地里存的什么心,会不会在背后使绊子,都是很难说的事情。
抛开己方的一切一切,那杭州现在可是战场,战场上那里有百分之百的安全,弄不好,是会真的丢掉小命的。
对秦韵来说,不管是处于个人感情,还是政治目的,她都不希望柳折眉有所折损,可她并没有想法阻止,因为她知道,柳折眉本就不是温室的花朵,这次平倭的事情,看起来有危险,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机遇。都市修真纨绔
如果柳折眉将这件事完成的很好,毫无疑问,这就是他仕途路上的一大政绩,为他以后升迁,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特别是,有朱厚照这样一个喜欢当大将军的太子,如果作为文臣,柳折眉在武事上也有所建树,那么,不用自己忽悠,朱厚照这熊孩子就会对柳折眉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由于柳折眉的新职位并非弘治帝一人的主意,所以,他领到的旨意是经过内阁,由内阁颁发的。
这旨意一下,军情紧急,意味着柳折眉并无多的时间在京城耽搁。
秦韵虽然觉得柳折眉不管是从智商还是武力上都不逊色,可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凭着自己的想法,为这家伙准备了许多出行必备物品,不仅如此,还从锦衣卫抽调出十人暗地里保护这家伙的安全。
这些锦衣卫们不同于钦差依仗队的那些锦衣卫,作为一个对杭州一无所知的过江龙,柳折眉去了当地,要想很快了解当地的情况,锦衣卫就是最好的消息来源。
秦韵能够坦然地看待柳折眉新领的这件差事,可身为姑母的秦夫人闻言,则有些忧心忡忡。
原本,秦夫人来到京城,最早是因为柳折眉被诬陷,关进了刑部大牢,后来则是为了柳折眉的亲事,耽搁到如今。
可结果,亲事虽然有了眉目,却需要再过五年才成亲,秦夫人心中虽然有些不满,觉得秦韵非要当什么太子的老师,才让自家侄儿迟迟不能成亲生子,可事已至此,皇上都下了圣旨了,她也不敢横加阻挠。
只能认命了。
不管怎么说,她只是姑母,而不是柳折眉的娘亲,还有自己的家,不能长期留在京城,本打算这几日就启程回太原,却没想到,侄儿却被封了抗倭钦差,还不知这一去,是否能安然归京。
由于时间紧迫,柳折眉接到圣旨后,只在京中耽搁了三日,到了第四日,清晨,就开始带着钦差依仗出发。
在坐上钦差官轿之前,柳折眉又再一次回首,想到这一次出门,也不知会在杭州那边停留多长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就再也见不到自个的未婚妻了。
在离开时,还想看她最后一眼,可惜,这送信的人中,除了一些同僚,就只有皇上派来的太监,就是没有伊人的身影。
他最后收回了目光,坐进了钦差官轿。
钦差的全套依仗,自然还是很吸引人注目,前后还有五百名,服色鲜明的锦衣校尉骑着高头大马簇拥。
一路上,就这样出了京城的城门。
出了城门,他想她也许会在城门外送自己,这三日,两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昨日去了秦府,也只是听说,她去张府拜访了,并没见到人,自然也就没有进行最后的告别。
可已经出了城门口,走了一截路了,轿子外边还是没有什么异常发生,他的心中不由地怅然若失,早就知道她不是平常女子,又怎么指望她像平常女子对出门在外的人眷恋不舍呢?
可就在他正准备闭门,养会精神时,身后却传来哒哒哒的马蹄声。
这马蹄声,一声声就好像踏在他的心尖上。越来越清晰。
众位护卫钦差的锦衣卫校尉,听到马蹄声,不自觉地都回首看去。
就见一身穿锦衣卫飞鱼服的女子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马正飞奔而来。
这些锦衣卫校尉,虽然不属于内西城千户所的管辖范围内,可对近来在朝堂上独领风骚的女千户,还是听说过。
锦衣卫的消息本就畅通,这些护卫之人,自然在出发之前,对柳折眉的履历和人际关系有过详细的了解,此时看到追上来的秦韵,大家相视一眼,眼神都变的暧昧起来。若若复仇记
只是等到这骑马之人近了,他们则有些惊愣,因为马上之人,虽穿着一身飞鱼服,可这飞鱼服一点都没有往日的光鲜亮丽,上面甚至有焦黑,灰黄的污渍,而这女子头上的官帽早就不知去了何方,发丝也有些凌乱,脸上也黑一道,灰一道的,跟他们想象中的感觉实在不一样。
此次跟着柳折眉一起去杭州的护卫头领丁一虽然也很诧异,可毕竟跟秦韵见的次数多了,就算未来主母这幅形象,他还是尽职地策马来到柳折眉的官轿旁小声道:“大人,是秦姑娘。”
柳折眉在轿子里用手拍打了两下,抬轿的人就知道,这是让他们停轿的意思。
轿子应声而落。
秦韵追上了钦差依仗,马前放着一个大包袱,本来她是打算今日一早就送行的,谁知昨晚上,京城西城发生火灾,为了救火,她折腾了半晚上,到了凌晨,终于控制住了火灾,可火场有些人救出来,还需要进一步医治,这才耽搁了送行的时间。
等她将火灾现场的事情控制到一个程度,才发现时间不早了,当即就在附近的车马行,随便征用了一匹马,带着她准备好的包袱追了上来。
别说在场的其他人见到秦韵这幅形状很是诧异,就连柳折眉走出轿子见状,也眉头皱了一下。
秦韵拿着东西跳下马来,也没有扭捏作态,顺手将包袱扔到他的怀中道:“给你准备的,收好了。”
柳折眉却顺手将包袱递给了自家书童,反而用双眼上下扫视了她全身,并低声道:“这是怎么了?”最后,确认她全身应该没受什么伤后,才收回了目光。并拿出一方蓝色的绢帕将她脸上的黑污擦去。并留意到她鬓角的一缕头发都被烧焦了。
“没事,不过是救了半晚上火罢了。”秦韵耸耸肩膀道。
“我不在的时候,你要好好的。”
“知道,你这一去也要多加小心。”
“嗯!”
然后两人相对而立,在众目睽睽之下,就这么相互看着对方。
片刻后,还是秦韵觉得,这又不是生死离别,犯不着弄的那么凄凄惨惨,还唱一首离歌什么的,当即开口道:“我还要回去查明火灾原因,就此别过,我在京城等你。”说完之后,翻身上马,又再次回头看了柳折眉一眼,一夹马腹,枣红色的马飞奔远去。
等到那枣红色马的身影完全消失,柳折眉才收回目光,重新上轿。
上了官轿之后,打开包袱,发现里面有厚厚的一封书信之外,还有一些装在盒子或者瓷瓶里的药品,每个盒子瓷瓶上面有一张纸,上面写着用法效用。
有治疗风寒痢疾的常用药,还有一些受伤后要服用的伤药。
他将这些药品全收了起来,又看了那书信中的种种嘱咐,一向面无表情的脸,就这么微笑了。
就在秦韵送行时,城门外不远处一个小茶摊上,有几名身穿劲装的男子看着远去的钦差仪仗,相互使了个眼色,也跟着上马,远远地尾随而去。
这几名劲装男子上马之后,茶摊边上一干瘦的五十多岁的老头子,也跟着上了马。
茶摊的主人,今天一早,就见了四五拨,骑马的人,再次等候,那钦差仪仗过去后,都跟了上去,还不包括来往商队。
秦韵送走柳折眉,再次骑着马进城之后,却不由自主地放慢了马速,想着她来到这个时代,第一次进京,是跟着柳折眉来的,那时候的感觉和现在是截然不同的。
将来也不知会怎样。爱到时光已荒芜
不过她很快将心思转到了昨晚的火灾上,内西城所在辖区的住户,都是非富即贵的,昨夜这火灾怎么想,都有些蹊跷。
根据起火后的调查所知,昨晚起火点本就是一处空置的民宅,据说是某南方商户在京城的住宅,不过这住宅虽然归那商户所有,却不曾住过人,一直空置在那里,也没人看管,平日里也没人注意。
谁知昨晚上,竟然莫名其妙地起火了,这空宅烧就烧了吧,偏偏这火势很大,还殃及左右邻居,结果,这宅子周围有一家恰好是一名言官的宅子,昨夜那一场大火,竟然将那言官的家人活活困在火里烧死了。
要不是那言官昨夜有应酬,恐怕连他也不能幸免,可这言官娇妻幼儿活活被烧死,心中悲愤,又怎么会善罢甘休,据说回家当场晕倒醒来后,就马上上折子弹劾顺天府尹,和五城兵马司的主官不作为了。
当然,作为内西城千户所的千户,秦韵也没逃过。
昨晚起火之后,秦韵能够那么快出现在救火现场也是一个巧合,她这几晚之所回家迟,是因为在南镇抚司查阅一些锦衣卫档案,特别是与杭州,倭寇有关系的,查阅了几个晚上,昨晚主要是想将所有的资料整理出来,结果,刚好写完,装入信封,准备回家,就接到了街面上失火的信报。
按理说,这救火的职责更多的还是属于顺天府衙门和五城兵马司,以及巡城御史的职责,可作为锦衣卫,她抱持的态度则是,在内西城这一亩三分地发生的事情,她必须要了解的清清楚楚,
如果火灾过大,引起朝廷诸公的注意,那么,她总要给这些人一个说法不是。
于是,就自己亲在带着一些能召集起来的锦衣卫去救火了。
大概是她救火太积极,竟然是第一个到场的,不过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让她啼笑皆非的事情,本来她是存了好心,带锦衣卫来救火。
可等他们一到,那些原本帮着救火的老百姓,竟然正救火的就丢下水盆水桶躲远了,由此可见,这锦衣卫的名声有多么不好了。
最后,还是她黑着脸,威胁这些百姓不救火,当着疑犯处置时,这些人才又战战兢兢地开始救火。
等到他们救火救的差不多时,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的兵丁和衙役们才姗姗来迟。
救火时的经历就不说了,不过从火场附近发现的火油痕迹来看,分明是有人纵火的,问题是纵火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虽说烧死了一位御史的娇妻幼儿,可起火点却是在隔壁。
另一边的邻居也是救的及时,才逃出性命来。
在古代,火灾本就是最值得关注的事情,谁让那木质结构的房屋一烧就是几条街呢?
连打更的,都要不断提醒,天高物燥,小心火烛!
就算秦韵发现了蛛丝马迹,可这线索实在太少,一时之间,想要弄清眉目也很难。
就连自己锦衣卫都没有线索,更别说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了,不过这起火灾还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特别是那御史激愤下,弹劾他们几个主官有渎职的嫌疑,巡城御史是第一个中招的。
而顺天府也很积极主动地参与破案行动了。
可秦韵不知怎么的,总觉得心中有些不安,果然,第二晚,还是内西城,又发生了一场火灾,这次火灾可比昨天晚上那火灾严重多了,是一家做烟花爆竹的作坊起火了。
火药爆炸的声音,不仅造成了伤亡,而且惊动了整个京城的民众,大臣,以及宫中的弘治帝。
查探过第二起火现场后,仍然显示出有人纵火的嫌疑。京城那么大,偏偏在内西城点火,难道针对的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