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关爱拨心弦,
压而不服结仇冤。
动之以情导其行,
灵魂深处促发展。
谁都知道这个滋味,别人都在吃饭,唯独自己没有饭吃,孩子脆弱的心灵承受不起。这个时候,教师对孩子及时的关爱,是陶冶孩子心灵的重要情境。关键时刻,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热情,产生感情交流,教师的期望也就会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李奉伟原本是个不太知道好歹,对学习不太积极的学生。现在怎么样了?已经是个小大人了。母亲病了,家里没有饭吃,他还坚持来校上课。在他的心灵里,饭可以不吃,学不能不上。这种动力从哪里来?来自他的老师一年多来用爱心的培养,这是他的向往。老师有了魅力,学校有了魅力。
那是陈玉梅在给学生上语文课,她让学生给“尊”字组词。她指名让李奉伟干这个活儿,李奉伟站起来随口一说:“尊,遵守”,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
出现这样的场面这是她没有想到的,也根本没有防备。但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出于本能,陈玉梅不慌不忙地说:“李奉伟并没有错,他还没把话说完呢!”她用不容置辩的口吻告诉大家,“‘遵守’的遵去掉走之底,就是‘尊敬’的‘尊’,你们刚才笑得太早啦!”
李奉伟有了台阶下,旋即改口说:“尊敬,尊老爱幼。”一场尴尬化解了,李奉伟满面春风的在位子上坐下。
这就是她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所体现出来的爱。
一个教师,当他对学生表露出“爱”的情感时,教师自己内心也伴随着“爱”的体验,有着“爱”的感受。这种内心体验可以归结为亲近感。教师对学生有了亲近感,师生之间就有了相互尊重信赖的基础,在教育进程中,对学生的所作所为就会更加充分的理解。反过来,学生也就会对老师产生“可信感”,教师在对学生的爱中所包涵的教育因素就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教师的爱是儿童心身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因素。因为有了教师的爱,年龄较小的学生会把对父母的爱迁移到教师身上。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爱,这往往是他们在学校中一切思想和行为的中心动机。
教师的爱,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来说,能陶冶他们的理想情操,激发他们精神生活,启发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信心的认识。这样,教育学生也就有了前提。
当教师向学生提出意见和要求时,学生心里就会这么想:
“老师是为了我好。”
“老师说的是那么一回事”。
这样一来,学生的心里就可以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地加以接受,而且容易转化为实际行动。纵然有时教师的言词尖锐些,也会被学生认为是出于真诚关怀
而正确理解。
钱敬标教学时不讲这个,他使用的是“高压”教学方法。动不动就拍桌子,摔教杆儿,在讲台上跳高儿。他上一堂课,经常得在教桌上摔碎两三根教杆儿。他知道自己的毛病,预先发动全班学生给他凑教杆儿,谁拿几根都有记录。不过他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不打学生。他的这个优点,还是他的学生把他逼出来的。
那时候,他教的是初中生,全班差不多的个子都比他高。有一次,有个学生的作业没完成。他火冒三丈,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讽刺挖苦,上身去撕巴他。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个学生不吃他这一套,稍一用力就把他的屁股搁在地上去了。从这以后他才吸取了教训,“君子动口不动手”。他教出的学生,没有几个不骂他的。
他的一个学生可能是上学时被他折腾苦了,看见他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走。这个学生也骑着车子和他一顺,紧蹬几下赶上去割他的路。一直把他割到了路旁的壕沟里,让他摔了个狗吃屎。这个学生对他的感情不是尊敬,而是仇恨。
也许,他得罪这个学生他自己并不知道。是哪一回,因为什么事,他早就忘了。但是,在学生的心里却记忆犹新。“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学生的时候没有能力反抗,也不敢反抗。现在他长大了,也管不着他了。瞅准了这个机会报复他一下,叫他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当然,这样的学生一定不是好学生,同时也就证明钱敬标的教育方法是失败的。
教育就象一个水池,水池里的水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空虚。
从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王学奎陈玉梅确实尝到了世界上最纯洁的一种情爱——“师爱”带来成功的滋味,那种甜甜的感觉是如此值得让他们回味。
王学奎陈玉梅刚接手这两个班时,那是个什么情况?
大多数学生犯有“情感冷漠症”,他们会撒谎,会孤独,会冲动,会暴逆,他们时常觉得虚空,无助,无望。而且普遍有这种现象:自理能力差的多,娇生惯养的多,自学能力差的多,关心尊重他人的少,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任性。
王学奎、陈玉梅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独立,能干,关爱,优雅;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生活在困难的境遇下,也能挖掘出生活的乐趣,并欣赏生活”的一代新人,他们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用“师爱”播下“爱”的种子,让学生收获“爱”的习惯;让学生用“爱”的习惯收获“爱”的性格;让学生用“爱”的性格收获“爱”的命运。
结语:
师爱无私心,想让学生好。
辛勤耕耘忙,成材是回报。
教学是艺术,爱心要用巧。
情字是灵魂,其行以严导。